James Joyce – Dubliners & 白先勇《台北人》

Day one

  • 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以童年视角开端,就像将要讲述一个人一生的电影,在懵懂纯真的视角中拉开帘幕。The sisters或许应该改名为神父之死,神父詹姆斯福林因瘫痪而告别人世,但原因竟是由于打破了圣杯所以才抑郁而终。笔下的主人公“我”在惶恐和困惑中直面或许是人生中第一次发生在身边的死亡,有太多想不明白的问题,也有太多灰暗本不属于童年。
  • 白先勇的《台北人》拉出上海名媛尹雪艳打头阵,大师果然出手不凡,精细而不失犀利的笔触下,聪明伶俐左右逢源的沙龙女主人活脱脱跃然纸上。虽然写的是一个人,但着眼更多的是那一个时代,一段风华,一段过往。新旧时局交界处,有些人更欢喜而有些人更哀愁,但他们都在那一片烟雾缭绕的大观园里熙熙攘攘。人事皆水流花落,但“永远的尹雪艳”不得不令人称赞称奇。

Day two

  • 乔伊斯继续沿用童年视角+主题直至结尾才姗姗来迟的手法讲述他眼中旧社会的僵固黑暗与压抑,只不过这一次,“我”和主角有了更为直接和具体的交锋。本文中译名为《偶遇》,这事实上不过是另一种“偶然与必然”的反讽——主人公逃离了原本的噩梦,来到了一个亲切和蔼而自由的新世界,但最后发现这不过是天方夜谭,而以往憎恶的狰狞嘴脸却依然伴其左右。而与“我”同行的另一个小伙伴形成了与自身的强烈对比,说不定他就是“另一个我”呢。这个小故事采用典型的“出走(逃离)—寻找(自我发现)—幻灭”叙事方法,象征意味浓厚。
  • 《一把青》读完,就像结尾处端上来的麻婆豆腐一样辛辣十足,却又如师娘那般让人哑口无声。辛辣的地方在于上下二篇发生在朱青身上的强烈对比,从衣着,言语,处事,以及对爱情和亡夫的态度,而这一切又恰恰让我们这些旁观者不知说何是好。师娘的角色就如同乔伊斯笔下的小男孩“我”,扮演着一个冷眼旁观但又不失温情的叙事者角色,和主角一样从头到尾亲历了所有时局的变迁和动荡,仿佛在讲述着作者的思考与困惑——是否会有更好的可能,但更多则是一种随遇而安的妥协与默默接受罢了。

Day three

  • 小男孩再度踏上旅途,只不过动机换成了懵懂的爱情,因此文章的色调也清新温暖了许多。读到结尾处,心里会一直期待会有什么惊喜发生,但昏暗破旧毫无生气的Araby集市最终不但彻底打消了男孩的憧憬,还让其心生一丝对自己的厌恶。实际上,与上一篇结尾的“峰回路转”相比,《阿拉比》的特别之处在于这一结局来得是如此平缓而又自然,从出发前的不顺,路上的耽搁,直到最后在摊主面前的退缩,反射的正是小男孩曾经美满的梦想被现实一点一点被蚕食的过程。本文少对话,大量的客观描摹正是作者该用意的外在表现。
  • 岁除夜,诉衷肠,醉酒而终。区别于《台北人》中已经出场的前几位女性角色,赖鸣升已然被新时代所抛弃,但却依然活在过去“荣耀与辉煌”的记忆里。这段过去,既是沙场上的折戟沉沙,也是壮年时的酒色时光,粗野直接暴力,自然与“新社会”的文明、规则与节制格格不入(这让人很容易想起《亮剑》中的李云龙)。时间的残酷不是使容颜苍老,而是它会挖空我们的内心而让灵魂无处安放。

Day four

  • 窗边女孩伊芙琳,芳龄十九,正值花季,但却在爱尔兰全社会瘫痪的大背景下,过着平淡,沉闷,简单,而毫无生气的日子。结尾并不意外,也在情理之中。虽然全篇只围绕伊芙琳一个人,但读罢脑海中浮现的只是她的一幅侧影(第三人称视角的因素),甚至还微微地向里转去背对着我们。一方面这是由于伊芙琳本身脆弱,封闭,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作者偏重刻画内心的现代主义表现手法,将外在景物,生活片段,和过去的记忆不显山不露水地穿插在人物的心理活动中。
  • 至此,金大班应是白先勇笔下最丰满的人物了,或许这其中还蕴含着作者对其现状淡淡的祝福(而非批判)也说不定。因为与前几位主角在现实和新时代中步入“沉沦”相比,金大班的“金盆洗手”终究有种上岸的意味,是人生的崭新一页,也是真性情的回归(这与结尾处的最后慢舞相吻合)。其实文章并不在于强调金大班个人命运,而是从她世故和看破的视角中讲述了后辈其实也不过是自己的轮回而已,真的没有什么改变。

Day five

  • 文章名叫做《赛车之后》,据说是讲述了主人公跟他一帮富贵公子哥儿之间的事情,闹哄哄的,也不知道到底要说啥。
  • 有几点特别之处,一是触角终于伸向了更底层的民众,二是孩子形象的出现,三是直刺心肠的情节处理,没有太多温暖和美感可言(大个子王雄的情感世界好像有些畸形,圆头圆脑的丽儿娇惯蛮横,思维简单,舅母事实上也活在丧夫后毫无安全感的生活中,没有太多依靠和寄托)。金门海滩上老兵童真的笑脸让人印象深刻,是个无心的神来之笔,它似乎指向的是某种遥远但又纯净的东西——大宅院落中的老中少身上都缺少它。本文中既没有如赖鸣升那样好歹曾经风云的男性,也没有如尹雪艳金大班一般的女中豪强,大多数人或许就是如此吧,不是人人都是有那么多故事可以说的主角。

Day six

  •  
  • 延续着上一篇的场景设置——讲述的是另一户宅子里的悲与凉。不过从破屋和新水泥房的比例来看,更多的台北人还是活在“煲鸡汤”与麻将牌的热闹场面里。

Day seven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