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娘心态”:甲午被日本击败后才震动朝野,民族苏醒;
- 与以往朝代北方蛮夷入侵不同,同时也受世界大格局影响(德国纳粹的失败);
- (沟口雄三)中日“公私观”差异:(中国)“公”含“平等”的意味,较正面,反之“私”是邪恶的,负面的;(中国)“公”很远,“天理”,(日本)“公”守住具体的符号如“天皇”或“国家”;
- 日本更像欧洲的封建制度,世袭制度和刻板的职业和等级意识;而中国自秦以后废除了封建制度,平民化的社会结构,“公”“私”界限不分;
- (周作人)日本地理位置好,对君感情深厚:对国土的感情相当单纯真挚,而中国民众心理飘忽,文化也很难视为纯粹(流质易变,兼容并包);
- 健朴的日人跳入中国这张曲折有致、随意开合的文化之网即手足无措,难以从身体和心灵上控制中国。
沈志华:《转折还是选择》
- 1956年春光大地,“百家齐放”,1957年却阴霾天空,原因在于:中国对社会主义社会及其主要任务的认识;中苏同盟关系的估计;
- 阶级斗争后,开始着手解决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整风运动”,克服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但矛头直指高层导致开展新一轮的“反右派”运动;
- 斯大林去世后,社会主义阵营内中国大有取代苏联之势;赫鲁晓夫(改善与西方关系,集中精力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方针被摒弃,苏联专家的意见也退居其位;
- 1957年,令人失望的选择;真正的转折在80年代才到来。
金雁:《国家机器上的“癌变”——东欧的秘密警察是怎样形成的(上)》
- 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的语境里,革命成功后遵循宪政民主是顺理成章的;
- 1947年冷战爆发,捷克“布拉格政变”,匈牙利“辉煌三年”的结束,波兰“民主制度的终结”;
- 坚持理想和保住权力是一对矛盾:畸形的无限膨胀的专制机器延伸到社会每个角落,靠制造恐惧来维持其正统性,并通过宣传教化使人们放弃自己经自身判断而来的信仰;
- 暴力镇压,言论钳制,不断扩张的公权力挤压个人的私生活,把自己神圣化,把外部世界妖魔化,强调服从性和组织性。
刘瑜:《像一滴水一样》
- 2012年12月去看望高华;
- 延安整风:中国式思想改造的缘起;与它国不同,毛时代不需要秘密警察,人人之间的相互监视和自我监督就已足够;
- “配方”:资源的垄断式供给+全面改写历史前提下的信息封闭与观念灌输+在群体中孤立个体+强力威胁;
- “程序”:封闭的学习文件→组织群体对个体进行批评与攻击→自我羞辱式的检查与“交心”→必要时的惩罚甚至暴力惩罚→纠偏阶段受害者的感激涕零;
- 领袖的每一次胜利,都是由围观者们的冷漠、嫉妒甚至贪婪推波助澜;
- (《一九八四》)历史是不断被改写的;思想改造的成功恰恰依赖于对党史的“重塑”;
- “据说高华的很多文字,是在深夜的厨房里,就着昏暗灯光写出来的。我想象那个画面,觉得异常动人,仿佛看见一个地质学家在翻山越岭,搜寻过去留下的遗迹,试图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有一个湖泊,那里曾经有一个冰川。《一九八四》里,男主角温斯顿发现一个和自己一样怀疑伪造历史的“同类”时无比惊喜,他举杯对那个人说:“为了过去”。不知道高华老师是否读过这本书,如果读过,读到这里他也许会心有戚戚。是的,不是为了“美好的未来”,不是为了“欣欣向荣的今天”,他的努力仅仅是“为了过去”,为了一就是一、而不是零或者二、不多不少正好是一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