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城市的拥挤度与所在国人口密度成正比,与人均GDP成反比,且相关性更大;
- 巴西面积是中国的89%,人口仅有中国的14%,但圣保罗的拥挤度高于北京和上海;
- 人口众多的国家会形成更多规模不同的城市,给人们更多的选择;
- 俄罗斯和日本的经验表明,人口规模长期衰减下,人口分布会更不均匀,大量中小城市和城镇会衰败,年轻人更会涌向大城市;
- Demographia的城市聚集体概念最具经济学意义和国际可比性;221个全球超过200万人口的城市聚集体中,北京的拥挤度处于139位,高于大部分发达国家城市,低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大城市;
- 中国人口最多,经济飞速增长,而且权力集中,除非许多功能转移出去,否则北京中心城区人口控制在850万无异于痴人说梦;
- 社会资源的集中与人口的集聚互为因果;
- 与国际上其他城市相比,北京的汽车保有量不算太多;北京的拥堵与城市布局有一定关系;纽约的街道密度远大于北京(25% vs 7%);
- “一方面,减少人口对减缓地铁拥挤的效应立竿见影,人口一少,地铁马上就宽松了;但另一方面,减少人口也会降低地铁建设的需求和财力,并最终降低地铁服务的规模,但这个作用过程非常漫长,其效应间接而抽象。也就是说,减少人口的好处是短期和微观的,容易为人们所感受,而减少人口的坏处却是长期和宏观的,难以被人体会,尽管其作用可能更加深远。”
- “无论是与过去比,还是与地广人稀的俄罗斯和阿根廷相比,中国现在的人均住宅面积并不低,而且增长迅速。其实,房价居高不下本质上是发展模式、分配机制和金融政策的问题,与人口规模的关联性并不大。”
- 中国远期粮食产量在7亿吨以上,远超未来人口增长最高估计幅度;
- 推动粮食生产的在于需求,中国的亩产目前仅有发达国家的85%左右,还存在很大的增长空间;
- 抛荒的耕地近0.3亿亩,盐碱地中还有2亿亩农业利用潜力,草地面积是耕地面积四倍(世界平均水平1.5倍);
- 历史上的大饥荒都与信息不畅,交通不便与管理不当有关;
- 未来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不是耕地不够,人口太多,而是中国社会的富裕化推高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
- “减少人口不能带来粮食安全,除非全力提升农业集约化程度和技术水平,也不一定会带来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中国的优势不在农业,而在制造,未来应该在创造;后者才是财富的真正增长点。继续限制生育而不是立即全面放开生育是在把中国未来的活力扼杀在摇篮中。”
- 中国人均水资源排在118位,与英国、德国相当;
- 如果缺水影响发展,应该让人口流动,而非减少人口;巴西人均水资源是世界平均的5倍,但其东北部九个州却处于半干旱状态;
- 中国水资源浪费严重,农业用水效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 加利福尼亚水资源匮乏,但建立了世界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体系;以色列人均淡水资源只有中国的1/7,但反而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力;
- 向外购买资源不仅平衡国际贸易,也有利于掌控国际影响力;如中国与澳大利亚、巴西、中东的关系;
- 只要供需关系能在价格上得到真实反映,如石油,循环使用或者替代资源则会变得有利可图;
- 与人口政策相比,生产与生活方式对自然资源的影响要大得多:“比如,中国2011年的能源消耗量与1980年相比增长了400%以上,如果为了经济发展能够接受能源消耗增长400%多,那强力限制生育来避免人口多出不到30%又有何意义?”
刘利刚:人民币汇率政策如何选择?
- 中国在过去两个月出现明显的资本流入态势,通胀压力上升;美元过去一个月走强;欧元区风险上升;日元大幅度贬值刺激出口;亚洲央行普遍采取干预汇市的手段,加剧美元强势的表现;央行的过渡干预可能造成流动性泛滥;
-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贸易部门工资上升,带来服务业工资上升,但其生产率并没有提高,因此带来通胀;
- 中国:过去很长时间内,劳动力充足,贸易部门工资受到抑制,因此汇率上升压力并不明显;
- “遵循这样的逻辑来考虑人民币汇率问题,得出的结论则较为明确,首先,中国需要考虑限制资本账户的开放程度,来减轻资本流入的压力,并为国内金融改革留出足够的时间。另一方面,中国也必须加快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的国内金融市场化改革,这一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并通过清除体制性障碍,降低国内过高的资金成本,以减少资本流入的压力。”
(安邦)中国房调:无解的僵局
- 2003年末至2012年10年间,北京房价涨了365%,上海一手楼涨了341%,广州和深圳分别为261%和233%;
- 面对高房价,新一届政府不少政策操作空间都被压缩了;
- 忽略了核心问题:在中国,房地产是个有极大需求容量的市场,中国人财富积累的过程和城镇化进程中,在投资品还很缺乏的时候,房地产在相当时间内都会吸引资金追逐;
- 需要调整目标:不以涨落作为政治目标,而是以平稳发展、避免风险作为主要目标;降低房地产占用经济资源的比例;让政府逐利之手从房地产市场中撤出;大力发展“后土地经济”,替代“土地经济”模式;
徐建国:吃出来的通胀?
- 中国通货膨胀的显著特点:农产品通胀远高于非农产品通胀;源于浪费?投机?
- 农产品需求弹性较小(饮食习惯难改);供给弹性小;仓储成本高;通胀最终是个货币现象,多出来的票子人为增加总需求,到处追逐商品;
- 只要供给够多,就不会涨价;需要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农业机械化进一步发展,农业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