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寞的中关村和幸福的三里屯(上)

北京的街道粗旷大气,一条马路动辄一百米宽,一个十字路口一不小心就跟一个操场一样大。所以去过上海并在那里生活过一段时间的都知道,这两个大都市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这种物理空间上的距离。和北京相比,上海的路网更多由“毛细血管”组成,很少有宽敞的轴线,因此人与街道的距离,人与街边店铺的距离也就更加亲近。

在主要商圈里面,三里屯可能是北京城里最接近上海感觉的一个。换句话说,它恐怕就是最洋气的那个。走在太古里那轻巧而错落有致的商家里时,有那么几个瞬间你会感觉自己置身在上海的新天地。三里屯其实很早就是北京的地标之一,但是在太古里兴盛起来以前,这里给人的印象就是一条白天死寂夜晚闪烁着迷人灯火的酒吧街,并不是一个特别大众的地方。新一代购物和消费观念的兴起,也让三里屯重新焕发出活力。与之相比,那条依然“健在”的酒吧街就多少显得有些“落伍”了。

岁月更迭的速度很快,尤其在国内。这次回来带给我如此感觉的倒不是三里屯,而是另一个北京的标志——中关村。这个位于京城西北角三四环之间的地带,由于毗邻人大附中和清华北大,天然就是年轻人和科技人的聚集地。本世纪初电脑时代的降临让这里成为了当时北京最新兴前卫的地方。光是在它的中心区域就有三四座专门以售卖电子产品及其零配件的大厦,比如说鼎好,海龙,中关村e世界,这都是响当当的名字。

后来便是我们成长的那个年代,逛街购物,吃吃喝喝成了填充每个人闲暇时光的必要选项。在那个各大购物中心“疯长”的日子里,中关村也成功从一个电子商品集散地摇身一变成了年轻人聚集的商圈。新建的购物中心起名叫做“新中关”,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开发商意在求新求变,并且想摆脱掉“村”这个一直附属在这个地区的符号。地铁十号线的开通,新东方把总部搬到这里,以及各大科技和互联网公司把办公楼设在周边,一举盘活了这块地方。

当时的中关村和北京传统的商圈(比如西单)不一样,是一个高度依赖地下空间的购物和娱乐场所。从海淀黄庄地铁站出来,你可以不出地面就直接抵达想要去的地方。而从地面上看,“新中关”的腹地也几乎看不到高楼和臃肿的单体购物商厦,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绿荫和错落有致小型建筑,其中还有一座不知道从哪搬来的仿古宅门,有意提醒各位其实中关村也是个有历史的地方。

由于定位就是学生和年轻人群,这里的店家都相当亲民,走在里面也自然有种放飞青春的感受。我对中关村印象最深刻的倒不是哪家店铺或者吃的,而是这里面随处可见的“早恋”的同学们。由于人大附中和北大附中就在周围,所以这片新兴的乐土就成了他们的后花园。几乎每次过来,你都能看见身穿校服的少男少女。冬天的时候校服外套通常被羽绒服所遮盖,但宽松的校服裤子依然很容易辨认。要是在室内呆久了把羽绒服脱掉,那么校服后背醒目的“人大附中”四个大字就在提醒你,这也是中关村地带的一大“招牌”。

我也不太记得自己是有多久没来这里了,应该说每次回国,中关村并不是我的必去之地,地理上的距离是一个因素。这次怀抱着好奇心,我坐着曾经十分熟悉的十号线来到了这里。下车从A口出来,映入眼前的场景还是和过去一样,明亮的地下通道,拥挤的人来人往,墙上的广告牌大多是教育机构的宣传板,当然,和你擦肩而过的路人也有不少穿着校服的小朋友们。说他们全部都是“早恋”其实也不公平,毕竟大多数都不是牵着手的,也许就是放学了来这里放松放松或者吃个便饭呢。

新中关购物中心里面还是老样子,整体布局和主要商家基本没有什么变化。这份熟悉的感觉反倒在提示我,青春的时光就像琥珀一样被封锁在这里,多年以后你回来看,其实还多半是以前那个模样。或者你也可以说,在这里封锁着的,只是属于我们的那段青春吧,在这个仍然可以称作是日新月异的时代,“熟悉”也许就是“落伍”的代名词。我觉得这片地方依然冒着生气,但也不免有一丝隐忧,不知道这样的繁华还能延续多久。

了解这几年商场运营的都知道,其实现在购物不好做,在网购早已走进寻常百姓家的这个智能手机时代,实体店不再是购物的首选。所以你会看到很多商场开始以饮食为中心重新规划布局,毕竟吃喝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到一个人多热闹的地方来更有意思。

在我还没有出国的时候,中关村就建起了一条步行街,一端是新东方的总部大楼,一端就是中关村大街这条主干道,两边则是一些小规模的购物中心,可以说是个升级版的西单七十七街,主要以售卖小玩意小物件为主。这次回来,步行街依然还在,但两边已经被大大小小的餐馆和咖啡厅取代,整条街也被命名为“食宝街”。主体建筑里面就是一个大型的小吃聚集地,算是相当火爆。我在里面看见了南京大排档,要知道这家餐馆在以前还是单独开在美嘉欢乐影城旁边的一栋大厦里,现在也不得不“屈尊”来到这儿,和串串,麻辣烫,酸辣粉这类的“阿猫阿狗”挤在一起。

从食宝街出来,我算是带着朝圣的心态到新东方大楼面前驻足了一会。这栋本来就造型新颖的带着弧线的大厦依然光鲜闪亮,想必里面也仍旧是埋头伏案,桃李满堂。购物可以上网,但国还是得出呀。沿着同样呈圆弧状的善缘街向北走去,没有几步就会来到那几座卖电子产品的商厦。灯火逐渐灰暗,我意识到已经是快到下班的点钟,但看到大门还开着就赶紧走近,去瞧瞧里面的样子。

我去的是鼎好。一进门就有个大叔招呼着我问是来修手机还是修电脑,呵呵没错,还是熟悉的配方。可是我再往里走就感觉不是那么回事了。如果说里面没有像新中关那样翻修过在意料之中,但是刹那间映入我眼前的空空如也倒真是吓了我一跳。支撑楼体的白色柱子是你目光所及唯一能看见的东西,每根柱子上面还标着类似“3A”“4A”样式的导航标记,但是本来从属于那个标记的店家却早已经人去楼空。我忍不住跟刚才来搭话的大叔问了一句,是不是都关了,他似乎愣了一下,好像从来没有人问过他这个问题。然后也没有正面回答我,而是依然锲而不舍地追问道,你要修电脑还是修手机。

电梯还开着,原来这栋楼虽然一二层已处于闲置的状态,但三楼还亮着灯。我怀着好奇心坐着电梯上到三楼。是的,店家还在,倒也不少,但已经是一片萧索破败的景象,仅有的人影也是坐在货物堆和售货台背后的店主。我尽量不与他们产生目光交流,因为我来这儿既不是为了修手机也不是修电脑。但走了几步发现其实也没有人注意到我来了,他们还是在做自己的事,和别的店主聊着自己的天,各有各的节奏。我见此状,也别无他求,便掉头离开了。

从鼎好出来想要回到主干道中关村大街需要途径一条叫做海淀大街的小路。路虽小,但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条街道也曾经是这片区域的中心。和方才目睹的鼎好电子大厦一样,这条街如今也同样是灯火暗淡,毫无生气,不知道情况的还以为自己身处在哪个不知名的偏远郊县。走在这条并不长的路上,回想着中关村曾经的样子,心中生起几丝落寞。如果说传统商厦依旧可以通过回归饮食来延续繁荣,那么这类电子用品零售中心的确到了与这个时代话别的时候。

回海淀黄庄地铁站的路上,沿着中关村大街一路向南,右手边中关村的那些地标再次一个个映入眼帘,新中关,新东方,食宝街,和依然看得到标志的鼎好。本身就不显臃肿的它们与我们一同分享这片夜色灯火下的宁静。每一栋楼,都不如其他地方看到的那样耀眼。它们并不在炫耀什么,也没有刻意掩饰自己的心虚,一切都很淡定。走在宽敞的中关村大街上,这条双向八车道的主干路曾经是北京有名的“堵点儿”之一,然而现在下班高峰期也不见拥挤的车流。我想是这条宽阔的马路在默默接纳中关村的落寞,而与此同时,也正是这条马路的空旷让这个冬天显得比往常更冷一些。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