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观涛 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

光阴飞逝,正如诗人所说“活得匆忙,来不及感受”。中年人的忙碌和沉醉于忙碌带来的成功感,实际上和吸大麻差不多,用占满每天时间来逃避人生的空虚,使他忘却那个青年时代立志一生去追求的理想。

思想家有自己的战场,那就是去战胜(认识)那些人们创造出来但又难以驯服的观念。在社会巨变中,有多少观念如过眼云烟被人遗忘,又有多少观念被历史积淀形变,上百年来它们吸收着民族血汗和精华,成长为庞然大物,是每一个后继者都生活在它的阴影之中,视它们为理所当然。

第一章 超稳定系统的两种行为模式

  • 在对外开放、工业文明冲击下,社会危机并非单由无组织力量引起;人们开始怀疑意识形态,引起认同危机;社会整合危机最后会引起意识形态更替;如新文化运动后的三民主义和马列主义;
  • 马列主义比三民主义更具有社会动员力,是一种更强势的意识形态;

第二章 对外开放和洋务运动

历史学家应该指出每一种胜利的事业都有某种恶的因素,每一种失败的事业也总有某种善的内核,从而使该时代的偏激得到平息。

  • 要引起超稳定系统对外来挑战的重视,需要两个条件:西方文明发展到一定地步;社会大动乱有效清除了吏治腐败和土地兼并等无组织力量(否则兵力无暇顾及);
  • 太平天国:以极为残酷的方式缓解了十九世纪中后期的人口—土地危机;此后半个多世纪的农村相对平静正是农民大起义清楚经济结构中无组织力量的结果;
  • 大动乱后,清王朝的政治腐败情况有所好转,意识形态上务实作风的兴起,汉族官员比例上升,呈现出吐故纳新 — 同治中兴,是典型的中国超稳定系统大动乱结束后的行为方式;但是,一体化结构的复兴是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进行的;
  • 洋务运动未能达到明治维新的效果,原因在于:日本政府能把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投资,工业化运动为官方推动,民间响应;但在中国一体化结构中,农业生产积累大多都用于供养中、下两个组织层次,国家可支配收入很少;而且,传统一体化中的官商合作是为了建立农村社会秩序,与洋务和现代工业是在城市里的新型事业背道而驰;此外,儒家的“经世致用”学说也形成羁绊;
  • 在没有实行一体化结构的帝国中,社会组织行动的失败不立即和意识形态发生关系;甲午海战后,对儒家意识形态产生怀疑;但一开始只是局部性的,认同危机首先发生于社会观和哲学观中,对家庭伦理的触动很少;

第三章 一体化结构解体的逻辑

  • 意识形态认同危机带来的社会观内容的改变导致其上曾组织凝聚力减弱,如1900年庚子事变时的“东南互保”;西方哲学和社会制度模式进入原有意识形态的社会观和哲学观, 如1905年正式废科举;乡绅城市化——传统绅士被新知识分子所取代;宗法家族逐步瓦解,近代城市开始发展;
  • (墨菲)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置通商口岸和其他东方殖民地不同,并不有意避开原有的城市和商业中心而建立新城市,并发展出一整套资本主义制度;这是因为中国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商品经济(经济上的抵抗力依然很大);
  • 辛亥革命之所以燎原,在于城市化绅士领导和推动城市群众运动;本质是城市化的绅士与革命党人联合摧垮王权,也是一次地方分权运动;

第四章 社会整合危机

  • 革命对县城的影响则比对省城小多了,绝大多数为当地士绅宣布和平光复,农村社会秩序并没有发生变化;
  • 民初的城市化绅士并不具有实现民主政治所要求的超越意识形态的政治理性精神(与主导他们思想和行为的文化观念存在结构性矛盾);独立的行政系统建立不起来,一体化中下两个层次与现代行政机构互不相容,如造成财政收入枯竭;
  • 军绅合流:军阀和地方豪强相互勾结,结果是自耕农纷纷破产;此外,掌权者思想观念的倒退:军阀受教育不多,大多只懂儒家伦理,文明开化程度小得多;
  • 全社会抛弃军绅政权、批判其意识形态的运动不可避免——新文化运动;

第五章 意识形态更替机制

  • 意识形态认同危机发展到抛弃旧意识形态:上曾组织解体后,中下层组织成为社会整合危机责任之承担者(儒家伦理又是绅权的合法性基础);意识形态的反思者已摆脱一体化组织中各种角色;并实现了伦理中心主义的突破;
  • 抛弃儒家伦理的社会条件:绅权扩张又不能克服社会整合危机;当时已存在一个在社会角色上完全不同于绅士的新知识分子阶层(在该阶层出现之前,就已经有激烈的反传统思想,但那时社会结构性条件尚未成熟);
  •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恰恰是1905年废科举后尚处青少年时期的一代知识分子成长为社会中最活跃的一代人所带来的结果
  • “借思想文化解决社会根本问题的思想方式表明,在意识形态与政治结构一体化的传统组织方式影响下,新知识分子仅仅意识到传统意识形态不能解决社会危机,因此渴望变更其内容,追求用新意识形态整合社会。”
  • 由价值逆反机制推动的新文化创造造成对新价值观念的误解,如民主更多被视为人民当家作主,其实是一种唯民主义;(梁实秋)情感就如同铁笼里猛虎一般,不但把礼教的桎梏重重的打破,把监视情感的理性也扑倒了。
  •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冲破了禁锢中国人思想两千年之久的意识形态牢笼。但由于没有树立超越价值判断的真正科学精神,一旦中国人认为找到了能根本解决中国各种问题的新意识形态,新文化运动也就走到了尽头。二十年代以后,中国思想界百花齐放的时代过去了,只有马列主义和三民主义两种意识形态沉重地挂在枝头……”

第六章 中国社会的重建

  • 列宁主义政党为意识形态认同团体,西方议会政党只是政见认同团体,不可能既紧密而又具有群众性;
  • 在西方现代国家整体中,军队服从宪法权威;而在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中,军队只会服从意识形态权威;
  • 大革命高潮中的农民运动,使得农民心中政权和社会合法性的标准无形中完成了由传统向新意识形态的转化;
  • 国共两党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改造社会的模式,以是否与基层民众利益一致为区别;列宁式政党和群众大革命有效结合,彻底解决土地问题,建立稳固的一体化结构,因而夺取政权时间比第一种模式更长;

第七章 国民党及其脆弱的统一

  • 国民党清共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性质,其组织成员和经济来源主要来自于城市,因此只能建立一个弱的中央政府;
  • 抗战期间对农村的过度动员造成土地兼并,城市的过度动员后果则是官僚资本的兴起和腐败(无组织力量的巨大增长);
  • 八年抗战是国民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第八章 中国共产党的兴起

  • 用农民实现社会整合需要两个条件:农民必须突破家庭的框架,接受不同于家族的基层组织形态;上中下三个组织层次的管理者均来自于意识形态认同体;
  • 1860年到1920年间,中国农村经济结构出现了从地主—自耕农经济到自耕农—经营地主富农经济再到贫农经济的转化;最终为土地兼并严重,一体化解构条件下的经济结构,愈来愈多的自耕农转化为类似于城市无产者的地位;不再是传统小农,而是有可能成为社会组织者,为意识形态认同团体所吸收;
  • 马列主义儒家化:毛泽东对农民持一种独特的二分法——自耕农与不出卖劳动力之佃农仍为传统小农,出卖劳动力之小农,倾向于组织和社会交往,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此外,“农村包围城市”也是对马列主义夺取政权理论的修改;
  • “马列主义中国化实际上是儒家化和农民化,儒家化实现了由知识中心向道德中心之转化和破除反传统的心态,农民化则是在儒家化的同时,把农民视为无产者,农民战争经验和农民文化系统纳入马列主义。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特别是能够打动亿万农民心坎的新意识形态终于被创造出来,并开始了自己势不可挡地整合中国社会之历程。”

第九章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 一种既能实现辽阔农业社会整合,又能抗拒西方列强外来冲击的社会结构,是以中国变成超级官僚社会为代价的——所有的社会问题均通过强化一体化官僚系统的控制来解决;

阅后即焚(二十一)

城市的拥挤——全面开放生育与“城市病”(一)

  • 大城市的拥挤度与所在国人口密度成正比,与人均GDP成反比,且相关性更大;
  • 巴西面积是中国的89%,人口仅有中国的14%,但圣保罗的拥挤度高于北京和上海;
  • 人口众多的国家会形成更多规模不同的城市,给人们更多的选择;
  • 俄罗斯和日本的经验表明,人口规模长期衰减下,人口分布会更不均匀,大量中小城市和城镇会衰败,年轻人更会涌向大城市;

北京的承载力有多大——全面放开生育与“城市病”(二)

  • Demographia的城市聚集体概念最具经济学意义和国际可比性;221个全球超过200万人口的城市聚集体中,北京的拥挤度处于139位,高于大部分发达国家城市,低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大城市;
  • 中国人口最多,经济飞速增长,而且权力集中,除非许多功能转移出去,否则北京中心城区人口控制在850万无异于痴人说梦;
  • 社会资源的集中与人口的集聚互为因果;
  • 与国际上其他城市相比,北京的汽车保有量不算太多;北京的拥堵与城市布局有一定关系;纽约的街道密度远大于北京(25% vs 7%);
  • “一方面,减少人口对减缓地铁拥挤的效应立竿见影,人口一少,地铁马上就宽松了;但另一方面,减少人口也会降低地铁建设的需求和财力,并最终降低地铁服务的规模,但这个作用过程非常漫长,其效应间接而抽象。也就是说,减少人口的好处是短期和微观的,容易为人们所感受,而减少人口的坏处却是长期和宏观的,难以被人体会,尽管其作用可能更加深远。”
  • “无论是与过去比,还是与地广人稀的俄罗斯和阿根廷相比,中国现在的人均住宅面积并不低,而且增长迅速。其实,房价居高不下本质上是发展模式、分配机制和金融政策的问题,与人口规模的关联性并不大。”

耕地和粮食够吗——全面放开生育与自然资源(二)

  • 中国远期粮食产量在7亿吨以上,远超未来人口增长最高估计幅度;
  • 推动粮食生产的在于需求,中国的亩产目前仅有发达国家的85%左右,还存在很大的增长空间;
  • 抛荒的耕地近0.3亿亩,盐碱地中还有2亿亩农业利用潜力,草地面积是耕地面积四倍(世界平均水平1.5倍);
  • 历史上的大饥荒都与信息不畅,交通不便与管理不当有关;
  • 未来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不是耕地不够,人口太多,而是中国社会的富裕化推高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
  • “减少人口不能带来粮食安全,除非全力提升农业集约化程度和技术水平,也不一定会带来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中国的优势不在农业,而在制造,未来应该在创造;后者才是财富的真正增长点。继续限制生育而不是立即全面放开生育是在把中国未来的活力扼杀在摇篮中。”

水资源够吗——全面放开生育与自然资源(三)

  • 中国人均水资源排在118位,与英国、德国相当;
  • 如果缺水影响发展,应该让人口流动,而非减少人口;巴西人均水资源是世界平均的5倍,但其东北部九个州却处于半干旱状态;
  • 中国水资源浪费严重,农业用水效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 加利福尼亚水资源匮乏,但建立了世界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体系;以色列人均淡水资源只有中国的1/7,但反而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力;

资源会不会紧张——全面放开生育与自然资源(四)

  • 向外购买资源不仅平衡国际贸易,也有利于掌控国际影响力;如中国与澳大利亚、巴西、中东的关系;
  • 只要供需关系能在价格上得到真实反映,如石油,循环使用或者替代资源则会变得有利可图;
  • 与人口政策相比,生产与生活方式对自然资源的影响要大得多:“比如,中国2011年的能源消耗量与1980年相比增长了400%以上,如果为了经济发展能够接受能源消耗增长400%多,那强力限制生育来避免人口多出不到30%又有何意义?”

刘利刚:人民币汇率政策如何选择?

  • 中国在过去两个月出现明显的资本流入态势,通胀压力上升;美元过去一个月走强;欧元区风险上升;日元大幅度贬值刺激出口;亚洲央行普遍采取干预汇市的手段,加剧美元强势的表现;央行的过渡干预可能造成流动性泛滥;
  •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贸易部门工资上升,带来服务业工资上升,但其生产率并没有提高,因此带来通胀;
  • 中国:过去很长时间内,劳动力充足,贸易部门工资受到抑制,因此汇率上升压力并不明显;
  • “遵循这样的逻辑来考虑人民币汇率问题,得出的结论则较为明确,首先,中国需要考虑限制资本账户的开放程度,来减轻资本流入的压力,并为国内金融改革留出足够的时间。另一方面,中国也必须加快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的国内金融市场化改革,这一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并通过清除体制性障碍,降低国内过高的资金成本,以减少资本流入的压力。”

(安邦)中国房调:无解的僵局

  • 2003年末至2012年10年间,北京房价涨了365%,上海一手楼涨了341%,广州和深圳分别为261%和233%;
  • 面对高房价,新一届政府不少政策操作空间都被压缩了;
  • 忽略了核心问题:在中国,房地产是个有极大需求容量的市场,中国人财富积累的过程和城镇化进程中,在投资品还很缺乏的时候,房地产在相当时间内都会吸引资金追逐;
  • 需要调整目标:不以涨落作为政治目标,而是以平稳发展、避免风险作为主要目标;降低房地产占用经济资源的比例;让政府逐利之手从房地产市场中撤出;大力发展“后土地经济”,替代“土地经济”模式;

徐建国:吃出来的通胀?

  • 中国通货膨胀的显著特点:农产品通胀远高于非农产品通胀;源于浪费?投机?
  • 农产品需求弹性较小(饮食习惯难改);供给弹性小;仓储成本高;通胀最终是个货币现象,多出来的票子人为增加总需求,到处追逐商品;
  • 只要供给够多,就不会涨价;需要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农业机械化进一步发展,农业技术进步;

【拜仁3比2杜塞尔多夫】国足也能赢球

在联赛夺冠无压力而又下周中需要出战欧冠的情况下,拜仁启动了久违的“国足模式”,而对手也见缝插针,曾经两度领先,而这两个进球都是从拜仁的右路形成突破。在从扳平到反超的过程中,我们似乎看到了那个2007-08赛季初到德甲的里贝里,在左路如入无人之境,频频形成下底传中但中路包抄点就是相差毫厘——那是一支比现在要弱的拜仁队;另外,由于两度落后,本场也难得让三位拜仁中锋都有足够长的表现时间,事实证明,还是拉丁风格的皮萨罗和里贝里更加来电,兹以为在欧冠赛场中老皮应该被给予更多机会。

阅后即焚(二十)

Volcker: Fed shouldn’t wait too long to unwind stimulus

  • Paul Volcker, came after Janet Yellen saying that she doesn’t see any reason to right now curtail bond-buying programs;
  • Volcker said, low inflation supports current Fed policy; but central bankers must decide how and when to retreat;

Keeping up with the Dow Joneses

  • historically, Dow has not been a bad measure of stock-market performance;
  • some vitally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market that Dow and other measures miss: impact of inflation (if adjusted, only be around 12,900 instead of the new high 14,253); but offset by not considering the dividends reinvested (if considered, 16,600);

The real outperformer? Bonds

  • “when equity markets do well, people love to  ignore the risks.” “people need to be more vigilant about the risks.”
  • since Oct 2007, high-grade bonds have delivered 48% total return, annualized gain of 7.6%; “junk” bonds have delivered 63%, annualized gain 9.5%; while Dow’s return, with dividends, has return more than 16%, annualized gain 2.8%;
  • the average coupon on a new corporate bond was about 3%, down from 6% in 2007; the average life is increasing as companies take advantage of low rates by issuing bonds with longer terms —  that make corporate bonds sensitive to increase in interest rates;

Facebook adds to Google battle

  • tough for advertisers to determine the value of a “like” — for online media, how to demonstrate that banner ads can be valuable even if Web surfers don’y click on them;
  • that is a big reason Google does so well — Google is often the last place people go just before they make a decision to buy a product online;
  • Facebook last week’s deal to buy Atlas from Microsoft, a online ad technology company; give Facebook a more expansive view of online ads that users see and sales that occur across the Web;
  • Google owns Doubleclick, which serve more ads than anyone;
  • Facebook partnership with ad-measurement firm Datalogix — view of offline sales impact of its online ads;
  • Facebook other advantage: more specific data, name, age, gender, information on other interests;

No budget for China reform

  • government spending will shoulder more burden of growth; a turnaround from the easy monetary policy; 
  • only timid step to line up public finances behind the objective of raising household income and consumption: spending on healthcare, education and social welfare targeted 9.6% increase in 2012, below the growth rate of the economy, if considering inflation;

 

阅后即焚(十九)

刘胜军:废除IPO审批应克服恐惧症

  • IPO审批制的危害:扭曲供求关系,导致市盈率长期处于高位,破坏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高市盈率造成套利空间 — 造假上市的冲动;少数人的特权,腐败的温床;边缘化证监会监管的只能;
  • 审批制到注册制的转变,一个阻力:既得利益集团;审批制下,寻租的巨大诱惑,成为造假者的保护伞;注册制下,只要信息披露充分,保障媒体报道权利,造假者将无处遁形;

汇丰:中国出口向价值链上游转移

  • 2030年,工业机械、通信设备有望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行业;
  • 其他新兴市场,马来西亚从动植物油转向工业机械;阿根廷,动物制品转向交通设备和工业机械;越南和孟加拉国,粮食和糖转向提炼品和原材料加工后的商品;
  • 促使发达市场在更高端和更专业的领域寻求增长点;美国的工业机械、交通设备、科学仪器,将占未来十年出口增长的一半左右;

刘守英:警惕城镇化成本越来越高

  • 2007到2011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中,征地和拆迁的比重占到41% — 靠征地推进城镇化的成本非常高;
  • “政府完全靠土地的融资来完成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尽快改变;
  • 征地推动,成本比较低,推动速度快;但也带来问题:政府和农民的利益冲突;土地的出让、出租、抵押带来的债务和金融风险;
  • 指出,应从新增建设用地转向利用存量土地为主;创新城镇化融资模式;
  • 中国上一轮30年的发展三大教训:工业化超前于城镇化;靠内地的粮食安全来保证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城乡发展严重失衡;

孙明春:亚洲发生货币战概率不大

  • 最可能的是,亚洲货币继续升值;
  • 对于日本那样外债不多的国家,本币贬值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较小;越南短期外债占外汇储备比例76%,处境相对比较危险;
  • 日元贬值对亚洲经济体的直接冲击并不明显,因为亚洲区域内的多数出口国并非日本的直接竞争者;

徐建国:农地不集中,粮食不安全

  • “可以想见的,是再过几年老人们就真的老了,不能继续劳动了。那么谁来种地呢?没人种粮,18亿红线恪守的粮食安全怎么着落?只有土地没有人耕种,粮食是不会自动长出来的。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种粮的肯定不是现在农村青年。”
  • 农场制取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均30亩?就是人均土地增加15倍,农村人口减少15倍,城镇化达95%左右,其实美国的农业人口只有2%;
  • “实际上,早在1984年,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泛铺开之际,邓小平就预见到了未来的变化趋势,提出了三个集中,即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第一个集中是在政府的主动推动下大幅推进的,原因无需多言。比较而言,后两个集中则被动跟在市场后面,制度变革进展缓慢,已经成为市场发展的严重阻力。小平提出“三个集中”已经将近三十年了,真不知该作何感想。”

金观涛 刘青峰《兴盛与危机》

序言:论历史研究中的整体方法

  • 历史研究中的“歧路花园”:亨佩尔将自然科学方法引入历史研究,产生如下问题:原因往往无限多难以枚举;因果循环网;
  • 社会形态的多样性和“稳态”分析:对比于终极原因决定论(如地理环境、经济、人的心态,价值判断系统)和多因论(相当于否定历史有规律可循),提出系统组织理论:社会处于稳定有序状态时,其内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子系统实现了“功能耦合”,其内部互相适应(反例:东方宗教的兴起使西罗马帝国走向衰亡 — 吉本);
  • 异化机制 — 社会结构稳态的破坏:之所以会自发破坏,关键在于子系统的功能(输出)不可能是单一的 — 子系统参与整体的相互调节时,必然具有哪些没有参与功能耦合又暂时看不出破坏性的功能;“异化”(马克思踢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人在有目的活动中又被这种活动和活动的结果所改变,甚至否定;
  •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而又千变万化,不断发展着的海洋,而社会结构则是社会生活海洋中相对稳定的岛屿”;欧洲古代社会中的城市发展:不属于原有的欧洲封建社会结构,在一定时期内能被容纳,但终究会破坏欧洲封建社会的构架;
  • 影响社会结构演化的因素:1)演化源于异化+社会生活的丰富和变化,因此功能异化的具体内容、增长方式和速度,社会生活变化的方向和速度 — 的不同;2)任何一座新的社会大厦或蓝图都是在旧社会结构和它所包含的全部生活中所预先准备好的;
  • 社会结构演化的四种模式:1)静态静止型;2)结构取代型(三个条件:解体前已经具有了取代原有结构的新组织要素;各要素间已经形成了一种组合;结构取代的难易,是否会夭折);3)超稳定型(三个条件不全具备,破坏后修复);4)灭绝型;

第一章 一个古老的难题

  • 四百年前,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引起反响,法国大作家蒙田:“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世界该是多么辽阔而变化无穷,无论是我们的前人,还是我们自己都没有彻底了解它。” —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之谜;
  • 以往学说: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但是对比欧洲的封建庄园(自给自足更高度,城镇规模也不大),却发展出了资本主义;2)生产关系(封建剥削的残酷性),但对比一下发现,中国农奴一般说来要比欧洲农奴的境况好一些;3)强大的中央集权克服分散性,但仔细推敲又陷入一张难以摆脱的因果大网;4)“亚细亚生产方式”;
  • 现代系统控制理论:不把事物看作相互孤立的因果系列和可以分割处理的机械模式;局部特点相加之和并不等于整体特征;

第二章 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

  • 中外历史学家无不对中国封建社会强大的统一力量感到惊愕;
  • 马克思的“马铃薯”比喻 — 小农间缺乏组织联系;(维纳)社会通讯是社会这个建筑物得以联系在一起的“混凝土”;欧洲封建社会:分散的经济结构,不产生密切交往的需要,表现为小国林立;(奴隶制)罗马共和国,商人、自由民执行社会联系功能,而保持长期稳定;
  • “士”这样一个特殊的阶层 — 儒生– 能摆脱土地的束缚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超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不是靠土地而主要是靠所谓学问而被组织进封建官僚机器中的;象形表意的方块字,也有利于克服方言繁杂的障碍;掌握该工具的儒生,成为组织官僚机构所必须依靠的阶层;
  • “一体化”结构使得意识形态与政治结构耦合起来,须具备如下条件:存在一个强大的可以执行联系功能的阶层(儒生);统一的信仰(儒家学说,忠君保民);全国范围内的行政管理(郡县制);
  • 世界史中封建大国的分裂过程:1)分封管理领土;2)人身依附加强;3)军事割据;小农经济的分散性,贵族化趋势是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如果缺乏一个执行联系功能的阶层,贵族化倾向可使官僚演变成贵族领主;
  • 西汉时期对分封诸侯的遏制:中央王朝用一体化力量调节;一旦中央控制力加强,人身依附关系就减弱,地主经济维持其稳固地位而又不会演变成领主经济(经济结构靠外界干预才能保持下去;反例,魏晋南北朝分裂);一体化结构还在抑制分裂和镇压叛乱上起到作用(儒将);
  • 欧洲封建社会不能建立一体化调节的原因:教士无异于贵族,贵族化趋势在教会中就是表现为世俗化,不能从庄园经济中相对脱离出来;整体文化水平低下;基督教国家学说相当薄弱;
  • 西方的“国家”是地域性的,中国的“国家”是“国”和“家”,宗法组织和国家组织并不互相冲突反而强化,中国是一个例外;中国封建社会里,往往需要借助宗法组织力量来约束个人行为,虽然农民与地主间人身依附关系较弱,但宗法血缘依附关系却相当强(例如,各种亲戚称谓的名目就相当多,与国外形成鲜明的对照);因此,“宗法一体化结构”;
  • 脆性(缺乏弹性,需要保持在平衡点左右,否则就会崩溃)的社会结构,例如,自耕农不能过多成为佃农,流民;商品流通不能过于发达从而危及地主结构;儒家正统思想也不能发生太大偏离;但脆性不等于容易瓦解,正因为脆弱才会催生一套保护系统;
  • 强控制维持脆性平衡:依靠强大的官僚网,严密的户籍制度,土地调查制度,思想控制,文字狱,与宗法制度同构;

第三章 无组织力量及社会结构的老化

  • 官僚机构自身的膨胀和腐化,是封建帝国日益老化;封建特权的存在,使得官僚成为儒生刻意追求的目标,低薪制的存在,使得官僚机构有可能吸收更多的人当官;皇权执行官僚机构之上的监察和考核权力(但也会造成吏治腐败的加剧,除自身外,还有宦官外戚干政);
  • 无组织力量:某种社会结构在维系自身稳定的调节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对原有结构其瓦解作用,而又不代表新结构的那种力量;不可逆,且一定程度后具有自身繁殖性;(政治上)圣君和道德的影响,正直的儒生按照儒家国家学说来组织官僚机构,只是理想状态;(经济上)土地兼并,自耕农变成佃农,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破坏了一体化结构;
  • 土地兼并也具有不可逆性和自身繁殖性:(受控阶段)国家的强控制(“均田”)和儒家意识形态(“基祉不衰”)、宗法结构(族田,不可买卖)使得自发兼并趋势不会急骤增长;(恶性增长阶段)政治结构中的无组织力量(腐化)对经济结构中的无组织力量形成正反馈;王朝鼎盛时期,往往是土地兼并爆发的前夜;
  • 意识形态中的无组织力量是随着政治结构、经济结构中的无组织力量的增长而增长的,表现为思想混乱,纲纪崩坏,小人靡集,理想主义儒生退避林泉(人才危机),百姓怨声载道;

第四章 变法与动乱

  • 变法效果递减律:王朝初期的变法往往能取得明显的效果;唐开元天宝年间,不及贞观之治,无组织力量受限制后又很快反攻倒算,随即安史之乱;社会结构中无组织力量越大,一体化调节能力就越弱,而且只能用官僚机构来进行改革;另一种调节机制则是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
  • 封建剥削关系中的可控与不可控关系:自耕农及其天赋、人头税可控(杂税,徭役是伸缩量),佃农与国家之间还存在与地主的剥削关系,不可控;王朝后期,杂税徭役加倍增长,同时无组织力量增加,堵塞国家财源,地主剥削与国家剥削相互放大,佃农化加重;
  • 欧洲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规模不那么大,作用不那么强;在分散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民不易形成统一目标,相互联系也不紧密;
  • 农民起义的规模与无组织力量的大小有正比关系;

第五章 中国封建王朝的修复机制

  • 历史上任何企图重建罗马帝国的尝试都没有成功过;中国封建王朝的改朝换代,只需要十年到三十年;
  • 农民战争执行着清除无组织力量的功能;对旧王朝打击得越彻底,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的寿命也就越长;农民起义大到一定规模,才有调节作用(王朝中前期,规模较小,无法抑制无组织力量发展);
  • 如果由于存在某种障碍使得农民起义不能有效扫荡无组织力量,新王朝建立的修复机制就会暂时失灵, 如东汉末年和唐代末年的分裂;而无组织力量与军事势力的结合,发生在一体化结构尚不完善的时期,自宋以后,再无这种调节失灵的情况出现;
  • 宗法同构体是第一块修复模板,宗法家族制度发挥了国家结构的同构效应,像生殖细胞那样,保存了国家组织的信息;
  • 与欧洲不同,中国大规模农民起义中皇权主义极为明显(不能简单解释为小农意识);西欧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农民起义,主要是反对农奴制度,“照往昔一样地生活”,很少有人想当皇帝;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一体化结构决定了人们(包括农民)的精神生产,农民的皇权主义和宗法思想正是其必然反映;
  • 儒家国家学说及一体化是第二块修复模板;儒生是活跃的阶层,分三派,保皇,参与,观望;诸葛亮和魏徵,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对自己在乱世和治世所赋有的使命的理解;
  • 两块模板的拼合有三种情况:豪门世家建立如东汉、唐、宋;农民起义建立如西汉与明;少数民族入主如元、清;在第二种情况中,仅有此两例成功,因为特别注意了第二块模板的作用,利用儒生实现了一体化;若指导思想与一体化不容,如太平天国,最终不能完成新王朝的重建;
  • 因此,宗法一体化结构具有两种调节机制:国家官僚机器和宗法家庭制度对社会实现全面的调节和控制;农民革命中,宗法一体化结构所体现的同构效应和儒家国家学说成为新王朝建立的模板;

第六章 历史的奇观:超稳定系统

  • 中国封建社会的强控制体现在重本抑末,不允许新因素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官商和官办手工业发达,民间私人商业受限、萎缩;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欧洲中世纪,城市是农村封建经济的对立物,是封建势力控制鞭长莫及的地方;如意大利兴起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热那亚等,在封建社会结构的裂缝中扎根生长——中国社会就没有这种状态;
  • 中国古代城市,都、邑,有强烈的等级意识,市场根据封建“礼法”设置,而不是随着经济需要自然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城市不仅是商业的中心,而且是各级官僚机构衙门的所在地,也是封建统治控制力量最强的地方;
  • 欧洲和日本封建社会中资本主义因素的壮大,通过两个重要中介:经济中资本主义因素与王权结合(王权也是为了自身利益);在意识形态中也能找到代言人,依靠知识分子接受市民文化来实现;
  • 中国封建社会中,市民阶级不强大,并且一体化结构中,王权不可能与市民阶级相结合,反而对其进行遏制;相反,王权与儒生的结合,使得中国封建知识分子很难分化出一个新成分,以完成经济结构中资本主义因素和意识形态中新因素结合的任务;
  • “中国历来不缺乏伟大的思想,也不缺乏卓越的思想家,但是缺乏新思想结合、扎根的土壤。宗法一体化结构像盘根错节的古老大树,把自己的枝叶布满空间,使得新因素的萌芽得不到充足的阳光,也不可能在布满了大树根毛的土壤中真正扎根。”
  • 资本原始积累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旧结构能否迅速瓦解;新结构是否有足够的吸收能力;政治、意识形态对新结构的成长是促进还是抑制;英国的流民主要转化到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中去了,而中国的流民仍在封建地主经济结构中流动;
  • 中国封建王朝崩溃前的“假资本主义”:商业高度发达,非农业人口急剧增加,但其实是病态繁荣,因为流入城市的非农业人口只有小部分转化到手工业生产部门中去;而且,萌芽也和无组织力量结合,官、商、大地主三位一体,因而也成为农民起义的矛头所向;
  • 中国封建王朝的崩溃为脆性而非柔性瓦解,不利于新结构取代旧结构;这种巨大的破坏性,也使新结构缺乏内部调整的时间,形势所迫,人们会选择最快恢复秩序的办法;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亚稳态结构及其他

  •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体化调节失灵,原因之一:西北少数民族的冲击和门阀贵族化相结合;原因之二:封建知识分子的普遍消极和汉代佛教的传播(封建礼法的解放,实际上是精神危机和放荡不检的生活所表现出的退却);
  • 政治结构的变化: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和禄田的出现,是贵族化趋势的表现;经济结构的变化:地主经济不断退化,坞堡组织和人身依附关系的加强;
  • 重建一体化的任务最终由北朝来完成,因为其亚稳态结构不如南朝稳定,恢复超稳定系统也就较容易;南朝也有贡献,主要在意识形态方面——学术界对儒、佛、道的融合消化的理论果实;
  • 超稳定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与一体化调节能力成正比,与无组织力量成反比;封建大国越是强大的时期,反而越是开明,越不会闭关自守;除此之外,巨大的同化融合力(对外来文明的冲击,不是拿来主义)和巨大的历史惯性(北朝少数民族一而再、再而三地试图重建一体化结构);
  • 四个阶段:秦汉(系统建立、形成);魏晋南北朝(受冲击并形成大融合);隋唐宋元(鼎盛、成熟);明清(系统僵化);
  • 为什么中国走上这一条独特的道路?一种答案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早熟性;
  • “确实,中国封建社会进入超稳定系统的前夜,和欧洲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的前夜,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出现过一个文化思想空前繁荣的时期。中国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争鸣,西方则是文艺复兴运动。它们都有发达的城市、商业和内部通讯联系的迫切需要。但是,这些现象中国却比欧洲早出现了一千年。这时,中国封建社会还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而文艺复兴时欧洲社会中开放性的工商业已占有很大比重。另外,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结构始终没有被瓦解。而欧洲则经过了发达的奴隶制社会,又受到瓦解宗法关系的高级宗教(基督教)的征服,废除了偶像和祖宗崇拜。中国封建社会在春秋时代以后形成了士阶层,发展了客卿官僚制度和郡县制度。欧洲封建社会则发展起了一支新型工业和商业贸易的市民阶级。因而,封建社会的发展到绝对君主制时,中国封建社会实现了中央王权与士阶层的结合,推行了官僚政治,建立了超稳定系统的封建大国。欧洲中央王权与市民阶级结合,完成了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第八章 意识形态结构的系统分析

  • 儒家学说:(价值观)仁,(社会观)礼,(哲学观)天;道家学说:(价值观)无为,(社会观)小国寡民,(哲学观)道;(价值观)兼相爱,交相利,(社会观)尚贤,尚同,(哲学观)天志,明鬼;
  • 儒家和墨家都主张有为,积极参与世事,但在有为的方式上完全不同:儒家的有为是以有等级结构的家庭中的人为核心,将个人的感情往外推,合理化;墨家主张从整个社会出发来考察每个人的行为的合理性,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分尊卑贵贱,也不是固定不变,有相当强烈的平等、民主色彩;
  • 从价值观、行为结构和国家学说来看,儒家和墨家都可能实行一体化,但事实不是这样,主要是由于墨家在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的外适应方面碰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第一,当时的生产力和商品经济远不如欧洲中世纪后期发达,而且市民也没有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第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没有解体,人们难于接受任何类似于人文主义的博爱、平等思想(欧洲因基督教瓦解了宗法关系,反对上帝以外的任何偶像和祖先崇拜);
  • 由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儒家学说一直沿着有利于实现宗法一体化结构的方向发展;其伦理、行为结构不断向着有为和现实主义方向发展,而哲学观却在唯心和唯物之间摇摆;最终由董仲舒完成了最后一步;
  • 董学说的三个特点:第一,与君主集权政治和强控制的社会管理形成内和谐,仅靠孟子那种“万物皆备于我”的主观唯心论显得不够有力,而应是“天人感应”的结果;第二,丰富多变了儒家思想,如人性既是善的又是恶的;第三,把儒学道德教化作为民族文化的标志(在漫长的历史中,它是封建儒生的信仰和优越感的源泉,也是他们保守和抵御外来文化的依据);
  • 道家作为儒家的补结构长期存在;一般说来,一种意识形态结构占统治地位以后会排斥与它不同的意识形态结构,却不能排除它的补结构;由此解释了封建儒生的二重人格:得志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此外,补结构的存在使得占据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结构更加完备,形成一道无形的缓冲地带,因而具有更强的消化外来文化的能力(印度意识形态中的神秘主义与佛教、婆罗门教也形成互补,而欧洲则是取代关系, 基督教取代古罗马哲学,人文主义取代基督教);
  • 外来文化对封建意识形态结构的冲击,是从补结构入手的;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相比,佛教与道家都迷醉于玄妙机理,因而影响大得多;
  • 宋代理学的出现大大巩固了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作为指导思想的地位,儒学世界观、方法论的短处被克服了:(朱熹)把孔孟置于正宗,同时把董仲舒阴阳五行观、王充对董仲舒的目的论的批判,把张载以及周敦颐、二程的观点,以及佛学高度一元化的哲学和道家的思辨精神,统统加以整理;
  • “也许可以这样说,在西方近代科学和资本主义文明诞生以前,儒家学说是人类思想体系最有生命力的一个体系。比起光辉而相对短暂的古希腊文化来说,它悠久而强韧。比起中世纪宗教统治来说,它开明而更具有人性和民主色彩。在积极的现实主义精神支配下,它以实现有等级的仁爱为最高价值观念,创造了一套高度完善的道德伦理规范。它以理性的光辉抵御了宗教统治的愚昧和黑暗。儒家学说积极干预生活,提出并实践了自己的国家理论。更令人惊叹的是,儒家强调和谐精神和调节作用,揭示人的思想、社会行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的;人与人之间、家庭、国家、社会也应该是和谐的个体。这种立足于和谐并强调人的道德力量的学说,使我们民族成为古代最重视文化和教育的民族,两千余年创造和维持了独特的文明体系……儒家的成功,它的魅力,它的僵化,它的失败,都来自同一个核心,这就是它的伦理行为结构。确实,儒家成熟的仁爱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现实主义精神,讲求和谐与实际的处事原则,都是成功的。但它本身却是先验的,不允许批判的,它是一个扼杀个性的保守主义。儒家的伦理结构核心是不允许人们怀疑的,它是圣人先贤的遗教。”

阅后即焚(十八)

Arthur Brooks: Republicans and their faulty moral arithmetic

  • Arthur Brooks, president of the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and author of “The Road to Freedom”
  • (YouGov.com polls) only 33% of Americans said that Mitt Romney “cares about people like me.”
  • (NYU)  Jonathan Haidt: “The Righteous Mind: Why Good People Are Divided by Politics and Religion” — citizens across the political spectrum place a great importance on taking care of those in need and avoiding harm to the weak;
  • (the anti-poverty) achievement is not the result of philanthropy or foreign aid. It occurred because billions of souls have been able to pull themselves out of poverty thanks to global free trade, property rights, the rule of law and entrepreneurship.
  • “Some say the solution for conservatives is either to redouble the attacks on big government per se, or give up and try to build a better welfare state. Neither path is correct.”
  • “Instead, the answer is to make improving the lives of vulnerable people the primary focus of authentically conservative policies.”

Advisers benefit from listening on social media

  • Only 19 percent of the 463 financial advisers surveyed by Aite Group said they found social media to be useful to their businesses. LinkedIn was up 10% since 2009 but Facebook and Twitter dropped 10% and 8%;
  • LinkedIn: 9 out of 10 financial advisors who use social media use LinkedIn;
  • Twitter: listening might be useful; follow the major journalists;
  • LinkedIn found that 87 percent of investors use social media, but only 4 percent of them were interacting with advisers through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Of the small percentage that did interact, 54 percent said they found value in doing so;
  • “Twitter is where the news is made.”

Uncertainty pushes China’s property stocks down

  • they will strictly enforce a capital-gains tax of 20% on profits from home sales.
  • China Vanke, China’s largest developer by volume, was one of several property stocks to plunge the daily 10% trading limit Monday;
  • a weaker property market will hit demand for everything from steel to furniture and a car to park in the garage. Commodity exporters like Australia and Brazil, which feed China’s steel mills, could also suffer.

Janet Yellen: Benefits of Fed policy outweigh risks

  • Janet Yellen, vice chairwoman of the Fed board of governors
  • Ms. Yellen emphasized that ending the Fed’s bond-buying programs prematurely carries its own risks and made clear that she supports keeping policy easy for the foreseeable future;
  • (repeated the point Ben Bernanke made last week) Fed favors continuing its bond-buying programs “to keep monetary policy highly accommodative until well into the recovery;” (in pushing down long-term interest rate);
  • other factors: household belt-tightening following the trauma of the 2008 financial crisis; slowdown in the global economy, particularly in Europe, has hurt global sales;

No more easy ways to cut U.S. debt

  • Douglas Elmendorf, director of Co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 “Putting the debt on a sustainable path will ultimately require increases in taxes or cuts in government benefits or services for people who consider themselves to be in the middle class.”
  • (the tax increases and the sequester) will reduce U.S.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rowth by 1.5 percentage point in 2013, the CBO estimates. The sequester alone will be about a 0.6-point drag;

The evolving economics of the App

  • at the end of 2012, average priced app in Apple store is $3.18 for iPhone and $4.44 on iPad; $3.06 in Google play store, and $2.84 in Amazon app store;
  • Apple app store and Google Play store represent 87% of the market;
  • In general, Android device owners are less likely than iOS users to spend money on apps, including for downloads as well as in-app purchases — due in part to the greater availability of low-end Android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which tend to attract lower-income people compared with iPhone and iPad us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