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的故事,真挚的爱情

按:也就是些零散的感受,看过第二天残余下来的。因为一觉醒来,发现还是这部金熊作品在脑海里的余温最久。

 

《肉与灵》不是一部很好定义的作品,这里说的并不是类型上的定义(类型上好说,文艺片嘛),而是内容上的。这一点,看看本届电影节的其他热门影片——《希望的另一面》《普通女人》甚至《好极了》——就知道,和它们相比,匈牙利“妈妈辈”导演伊尔蒂科·茵叶蒂讲的这个故事,不太好用一两个词概括。爱情?人际关系?孤独?或者,情欲?似乎都不太切中要害,所以说,用“另类”来描述这部影片不会有什么差错。

这的确是一个相当另类的故事。影片在雪原林海里开篇,杳无人烟,白雪皑皑,画面相当干净。寂静无声的场景里,任何风吹草动都搅得动我们的听觉神经。漫无目的地环游了一会儿,镜头切到电影实际上的“现实世界”——布达佩斯的一家“肉联厂”。光线发白的工厂车间,机器闪着冷色金属光泽,带着胡渣的壮汉把铰链“砰”得一扣,健硕的公牛送上“断头台”……在这里,我们可爱的男女主人公即将相遇。他们,最终,相爱。而这中间的两个小时,讲的就是这两人到底是怎样坠入爱河的。

看完电影,我下意识想到的是索菲亚·科波拉《迷失东京》。茵叶蒂呈现故事的方式,像极了《迷失东京》给我的印象——一条河流,水波荡漾的质感,充满了“可知”与“未知”。“可知”的地方在于人物命运,这相遇的两人,越走越近的最后,不外乎相爱或者分离。影片开端,敏感的观众顺着男主的目光第一次留意到女主裸露的双腿时,(这个镜头语言再明显不过),就知道接下来该会有什么故事。不过,电影没有简单拘泥在两个人的相遇上,导演对节奏的拿捏,一点一点弱化着观众对“结果”本身的期待,就像科波拉在《迷失东京》里营造的那种迷离和反复。结尾如果是男女主冲破牢笼走到一起,那蛮好,祝福他们。如果是另一种,两人就此别过,我们依然会说这是个美丽的故事。临近片终,玛丽亚令人心碎地割腕,此时相信一定有观众和我一样准备好了接受第二种结果……而最后的峰回路转,想必也谈不上有多少振奋人心。

在我看来,这正是本片立意和叙事上新颖并成功的地方。导演一本正经讲爱情的同时,多少抽掉了传统意义上的“剧情”。我觉得《肉与灵》这部电影,薄“剧”而重“情”,出“戏”而入“心”,在不丢失情节的前提下,尽可能去放大人物内心那部分细微而不好描述的东西。相比于两个人最后有没有走到一起这个老套的命题,《肉与灵》显然更关心别的:两颗孤独的心能否彼此相触及?灵魂与灵魂之间有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交流?人是否能克服自身的缺陷和障碍?等等。这个爱情故事背后实际上是一段探索灵魂的旅程,而影片中呈现的张力自然也不是由“剧情”而来。在这段旅程中,茵叶蒂给予了两个角色足够多的爱,没有强施意志,也从不咄咄逼人地评判。如果说,传统的剧情片探讨对错,揭示美丑,甚至伸张正义,那么这部“现代感”十足的作品,则是抛开善恶追溯美的可能,发现美,歌颂美。用个俗气的比喻,就说爱情本身,可以是对,可以是错,但终究是美的。

回到影片开头,林海雪原,两头摸不着头脑的鹿,和荧幕前摸不着头脑的我们。这个画面后来重复再现了多次,半个多小时以后我们才知道这原来是男女主角的梦境,而且是彼此共同拥有的梦境……实在是诡异了,我直到现在也不相信世间竟有这样的巧事。剧本是导演亲自撰写的,她在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的同时,影片也从此时开始进入到某种“超现实”的状态——比现实少了几分合理和逻辑,却又从某种程度上更加贴近现实。

由此也可引出这部电影构思上的第二个巧妙之处,异样与荒谬。两年前欧格斯·兰斯莫斯的《龙虾》便是个很好的例子。与黑色幽默不同的是,这种表达方式的着力点并不在于反讽或批判,而是在扭曲人格和事物本来面貌的过程中“挤压”出人性中那部分“隐性”的东西,和更深层次的渴望。在一个“后现代”风格的情境下,社会高度文明,人追求极致理性,到最后,仅存的弱点怕也就是孤独了。与此吊诡的是,孤独又是物质日趋富足和人追求精神独立所伴生的产物。如何“处置”孤独,如何面对孤独,或许是这个什么都可以被“理性化”“理想化”的社会所剩下唯一的“感性”元素。(男主)安德烈虽然肢体有缺陷,但对女人和感情态度诚恳成熟,说着“曾经拥有过,但都过去了”,他过的是富足且外表看似毫无“缺陷”的生活;(女主)玛丽亚,心智异于常人,习惯活在封闭之中,在对外界敞开心扉之前从未意识到自己是如此惧怕孤独本身。影片并没有粗暴地给我们展示在孤独和欲望面前,人的外壳和伪装会怎样土崩瓦解(因为这在“后现代的文明人”身上不会轻易发生),而是恰恰相反,耐心地舒缓地把个体对孤独的依附和抗拒这般二元对立抽丝剥茧,满怀诚意地为我们展示孤独是什么,孤独向哪里去,孤独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如果非要说导演有哪些私心和倾向的话,那么在这里,她是真切地希望孤独的种子可以开出爱情之花。

多么理想化!而且这里不是“理性的”理想,而是“感性的”理想。

我看过之后还不自觉想到中岛哲也的《告白》,和它里面无以名状的紧张感和神秘气息。冰天雪地里,野鹿鼻尖蔓延着无限可能——梦里你是一头鹿,但却无法由白天里理性的你左右。导演对环境的描摹,对气氛的渲染,对“形而上”空间的构建,尤其是不吝笔墨把雪海中的“梦境”的再三呈现,通过看似不沾边的意象尝试打通现实和梦境,感官和精神之间的联系,是这部电影让人感觉很有余味的地方。影片中多处采用极具压迫感的框式构图,和对人物主体的切割,把焦点聚集在物件的细节和细微的运动上,无不挑逗着观众的神经。玛丽亚的家居布置极简,电视机前安德烈眼神空洞,电影里的这些画面笼罩在一种恍如“末日”般的疏离之中。现场观看的时候有好几次,我都误以为自己在看一部日本电影。还有那家音像店,感觉也是极不真实,玛丽亚在柜台前毫无表情地听完一大摞CD,说是“寻找爱情”。

这其实也是我眼中这部电影最具灵光也最浪漫的一个时刻。一般好的电影带你入戏,给你看什么是故事,什么是爱情。而特别好的电影绕了一圈只告诉你,这其实不太好用故事讲出来。懂得感知的人会合上耳机,你听着听着,爱情就回响在耳边了。

以上。

 

问:《肉与灵》到底好在哪里?它凭什么获得金熊奖?

答:我不是评委会,我也不知道它到底是因为什么获奖。我只知道,如果你恰巧喜欢《迷失东京》《龙虾》或者《告白》,那么在《希望的另一面》《普通女人》甚至《好极了》面前,你会把奖颁给它。

 

跋:非常主观的感受,勿过喷。一瓶波尔多酒让我壮胆说了出来,在此感谢她。

再跋:自然界遵从法则,冷酷无情。人与动物相较,理智与情感是最难得的。喧哗躁动,蜉蝣于世,我们应当珍视它们。

【拜仁5比1阿森纳】一架精密的机器运转了九十分钟

在“德甲巨人”面前,屡战屡败的阿森纳就像一个小学生一样,依然找不到制敌的方寸。温格命好,上半场前三十分钟只传了四十脚球的情况下竟然通过点球扳平比分;温格命也不好,因为这个进球来得有点不是时候,上半场的终场哨及时拯救了稍微露出点马脚的拜仁,整装待发之后下半场彻底接管比赛。而阿森纳这边,对上半场最后十五分钟的形势做出了过于自信的判断,休息回来改变踢法攻出来之后,立刻遭到了当头棒喝。

本场的拜仁就像一架精密的机器一样,彻底把纸面上的东西带到了场上。安帅的排兵布阵没有问题,大敌当前,安联主场,不再是抠4-3-3还是4-2-3-1这些细枝末节的时候,中前场的所有球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科斯塔来到右路的支援,比达尔稳妥的站位,莱万有选择的回撤接球,罗本和拉姆这对老搭档对内切和下底火候的把握,都展示了一支成熟球队该有的面貌。双后腰阿隆索和比达尔的职责交代得非常清楚,龙哥的上抢和出球非常干净,而且在保持高压控球的局面下,有效地回避了其移动速度慢的劣势。正如安帅之前所点评的,如果能够“悉心呵护”好阿隆索,那么比赛的掌握就成功了一半。

唯一慌乱阵脚的时候是上半场的最后十分钟,刚被扳平的拜仁明显心态急躁,阿拉巴这一侧压得过于靠上导致阿森纳反击时空间无限开阔,左中卫胡梅尔斯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阿森纳的两次好机会都从这一侧撕开。好在中场过后,这一问题及时得到了纠正,下半场很少看到阿拉巴冒失上前助攻的身影,反倒是右路拉姆这边,稳中求进,加大了助攻幅度,抓住对方这一侧狠打,是比赛的胜负手。自此,拜仁不再是左边进不去倒右边,右边进不去倒左边,而是统一了思路,阿森纳自然招架不过来。

阿森纳面临的是昨天巴萨一样的窘境,就是三中场明显不够用,不足以覆盖整个球场的宽度。科奎林大部分时候在协助吉布斯协防罗本,张伯伦同理,多是照顾拜仁的另一条边路,中间唯一能抢的扎卡,大多数回合都是和龙哥或者比达尔在交手。那么漏洞来了,蒂亚戈没有人专门来盯。看似高光,其实这就是蒂亚戈的正常发挥,在没有专人贴防或者对方锋线协防不足的情况下,蒂亚戈往往出入自如,游鱼得水。

另外一个没盯住的就是拉姆,本场比赛大部分时候,罗本进攻落位周围都有两名防守队员,然而显然阿森纳的“小将们”对如何照顾罗本+拉姆不够有心得。到了下半场,基本就是放开拉姆下底传中的节奏,有点自暴自弃了。罗本分边拉姆下底助攻莱万头球破门的那一个进球十分关键,这样一个教科书一般的简单配合就得分了,是对阿森纳士气的极大打击。

本场比赛拜仁众球员的肢体语言也足以看出他们对胜利的渴望,和对比赛的重视程度。小伙子们轻易不发脾气,也没有杀红了眼围攻裁判,对队友百分百信任,球传到与传不到都是鼓励的手势,领先时阿隆索油滑地“诈伤”,科斯塔也不再那么黏球或者一条龙带到底,等等细节都看得出,大家的专注和健康的精神面貌。

这个比分实至名归,也是对这几个星期来一系列准备的最好奖赏。

And the people whose names I never learned

苏丹达尔富尔,两个非洲妇女在砍树,说是需要柴火烧。KJ 问为什么来这里砍树,她们说被士兵赶出了家园,我们曾经试着回去过,但立马被赶了出来。那些 osaranga。KJ 又问,osaranga 是什么意思?哦,osaranga,就是英语里“混蛋”(bastard)的意思,那两位妇女笑着说。哦,你们就管那些士兵叫 osaranga 啊?是啊,为什么不呢,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别的词来形容。说着两个人笑得更加灿烂。

尼日利亚第二大城市卡诺,一家极其简陋的医院,有位英语说得不错的接生护士。她显然是老手,也足够见过“世面”。你们这里一般每天都能迎接多少个孩子?这可说不准哩,少的话就两三个,多的话你一天根本就停不下来。她和蔼地笑着。房间另一侧,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还在生死边缘徘徊,一旁的护士手忙脚乱,她淡定地指点道,别倒腾这个仪器了,它早就坏了,咱们只能自己用手。说完走出门外,嘀咕着,这个孩子需要氧气。我们这里没有氧气。

阿富汗喀布尔,一名战争中被炸伤一只眼睛的男孩子。捂住你的左眼,你能看到什么?我看到这里有一扇窗户,阳光照射进来,窗外有汽车,尘土飞起来,有树。那捂住右眼呢?哦,捂住右眼,周围一下子就暗了,什么东西都只剩一个漆黑的轮廓,如果我再晃一晃脑袋,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再讲讲你受伤的哥哥吧。嗯,我只记得那天,有个像火箭一样的东西飞过来,等我再回过头看, 我哥哥这边的脑袋已经不在了。你后来会不会经常做噩梦,梦里浮现当初的情景?KJ 接着问。什么?不好意思,我刚才没听清楚,你能再问一遍吗?KJ 这次决定不问了。

波斯尼亚福查,1992年发生种族清洗,上百名穆斯林妇女被强奸,一位当地纪录片导演和 KJ 交流拍摄感受。你知道,这不容易,我到最后一共整理了一千多条影像片段,我在剪辑的过程中需要反复看,反复听,到最后我自己都接近崩溃了。谁都好不到哪去,我没有亲身经历受访者们承受的苦难,可是不管怎样,她们在镜头前勇敢地说了出来。我听完了这些,还要再花成倍的时间去剪切,去处理,我又能找谁说去呢?

美国华盛顿,国会山下,一名从伊拉克战场回来的士兵。我们每个人都被明确告知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能说什么,当然更多的是不能说什么了,不能具体交代自己的任务,不能泄露国家机密,等等。所以到最后,也就是些“嗯,这很不错”之类的答复。你去前线的时候,会害怕自己有一天被俘吗?长官说了,不是你会不会被俘,而是什么时候被俘。那你还想回去吗?不了,不回去了。不回去有什么后果?后果就是,你有可能会进监狱。啊?这……我们可不想看到你进监狱啊。士兵沉默。你需要我们怎么帮助你吗?你有律师吗?哦,还没有。镜头移开士兵的正脸,聚焦到他胸口的勋章。

纽约布鲁克林,拳击比赛刚结束,被宣布失利的一方沮丧懊恼地走回更衣室,一路都在咆哮,还不断用手捶着墙壁,房间里的队友都不敢和他对视。别碰我!谁都别碰我!眼里噙着泪水,继续捶墙。在里间呆了片刻,他又像烧着了一样出来,推开门往比赛场地的方向走去。大家有点慌,一个穿着西装像是领导样子的男人对他吼道,你这是要干什么去!急什么!我就是去看一下我妈妈!拳击手再次来到依然座无虚席的赛场,观众见他回来又响起了欢呼声,没多久他就和一侧看台前的妈妈相拥在一起。母亲紧抱住儿子的头说,孩子,别这么激动,大家都看着呢。

阿富汗喀布尔,路边,KJ 和一群阿拉伯士兵坐在一起,有个年轻小伙子在给大家切西瓜。小小的一柄水果刀,切开西瓜露出鲜红色的果肉。切到一半,一辆轻型卡车驶过来,上面有个人在呼喊着什么。小伙子二话不说,起身收拾,把机枪挎在肩上,一个箭步跳上车,司机一脚油门,扬长而去,也不知道最终目的地是哪里。小伙子突然想起来 KJ 和切到一半的西瓜,朝镜头这边猛地招手,一边笑一边说,哈哈,这下好了,现在这个西瓜都是你的了!

波斯尼亚福查,KJ 重访旧地,汽车在山间里穿行,隧道一个接着一个,时而黑暗,时而再透出一丝光亮来,随即日光渐渐把山崖上的杂草和树丛照亮,嫩绿色的草,嫩绿色的树,一切都似新生。隧道实在太多,KJ 忍不住问司机,我们是不是已经错过了?那个当年发生惨案的地方,我们是不是刚才已经经过了?司机答道,没呢,它就在前面。

这些故事可以无休止地讲下去。它们遥远到,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也就只是个故事而已。讲故事的人也无奈,镜头背后的 cameraperson 无时不在问自己,这些究竟有多少现实意义。影片在安静中结尾,字幕滚动,致谢名单并不长。两排十多个姓名之后只有一行字,and the people whose names I never learned。

【拜仁1比1沙尔克04】就当是韬光养晦了

上半场末段镜头给到精神抖擞在热身的桑切斯,结果等了九十分钟也不见上场。伤愈复出坐上替补席的蒂亚戈,安帅看来也是不敢冒险把他扔到沙尔克04的肌肉丛林里。僵局了大半场,令旗一挥第一个换下去的还是罗本。最后吹响进攻号角,遣上本场比赛雪藏的拉姆和阿拉巴,也只是在比赛只剩下十分钟的时候。种种迹象表明,拜仁本场比赛的求胜欲望本就不那么强烈,在连续一周双赛“魔鬼赛程”的开端,只期望用最少的代价拿下比赛,如果拿不下,一场平局也可以接受。球迷自然是看得郁闷,那就当是韬光养晦了吧。

穆勒继续低迷,赛季关键时刻越来越临近,留给他的时间确实已经不多了。本场比赛,不管从球感,奔跑积极性,小组配合的默契程度,以及冲击力等方方面面,都不是我们曾经熟悉的那个穆勒。安帅在足够保护他,宁可用科曼换下罗本,也不动他,即是明证。拜仁最近已经连续开始踢4-2-3-1了,终于在战术思路上安帅站在了“大众呼声”的一边,可偏偏这时候穆勒却踢得越来越闷,实在是对不起这个好不容易“纠正”回来的阵型。

拜仁还是那支不断受到伤病困扰的拜仁。上轮比赛刚贡献一次助攻的里贝里,本场比赛又因病缺席。蒂亚戈是复出了,但接下来能不能回勇到上半赛季的高光状态还是未知数。这场比赛拜仁在被沙尔克04扳平之后的八十分钟里,完全就和前十分钟是另一支球队。球队的精神面貌和顽强凶狠积极的客队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

诚然,罗本和拉菲尼亚的右路面对的是当前欧洲最火热的左边后卫科拉希纳茨,丝毫占不到任何便宜也没什么可多指责的。比赛最后十分钟,拉姆换上来其实也是佯攻,真正的火力点还是在左路阿拉巴一侧。他这边的传中创造出了至少两次可以终结比赛的机会,可以说“插着兜”的安帅还是对自己兜里有哪些牌心知肚明的。

莱万依旧是这支拜仁最不可或缺的球员。开赛不到十分钟的进球相当精彩,顶级射术,而且自下半赛季开始以来已经越来越炉火纯青。不知道这个球如果传到的是穆勒脚下,最后还能不能转化为进球。

仁迷们眼中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应该就是蒂亚戈了。拜仁这几场比赛的萎靡,看来还需要盘带能力出众创造力最强的蒂亚戈来解,比达尔和阿隆索的双后腰不足以盘活中路的一滩死水,尤其在穆勒的策应水平达不到水准的情况下,蒂亚戈对于这支拜仁的中场显得格外重要。也要看看安帅接下来在蒂亚戈-阿隆索-比达尔都处在良好状态的情况下,会怎样在排兵布阵上选择。是撤下穆勒回到4-3-3?还是更大胆地拿掉阿隆索?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