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man Polanski – The Pianist

2002年戛纳金棕榈奖,2003年奥斯卡三项获奖(最佳导演,男主角,和改编剧本),波兰钢琴家施皮尔曼自传改编,同样经历纳粹伤痕的名导罗曼·波兰斯基,在70岁高龄奉上的隐忍,深情之作。影片更像是一部稍加润饰的纪录长片,不议论,淡化了剧情转折,人物冲突,和气氛渲染,因此,观影者也承受了更多本应由片中人物表达出来的情感,饱满而独特。

这并不是一部关于钢琴或音乐的电影,钢琴师只是男主角的技能和职业而已,原声弹奏在片中出现不多,与情节的呼应更需要倾心投入的聆听,加之少许对艺术的鉴赏力。在战争带来的苦难,流离,生命不值一文的惨状面前,导演尽可能地采用最平淡的拍摄和叙事,沉默而又坚强地守住了人性仅存的光辉。

IMDB评分8.5,豆瓣评分8.9。我的评分8。

Quentin Tarantino – Pulp Fiction

1994年戛纳金棕榈奖,1995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鬼才昆汀·塔兰蒂诺一举奠定地位的佳作,回环叙事,黑色幽默,鲜明的个人色彩,毫无疑问地成为Cult电影的范本。导演在影片桥段搭建上信手拈来,颠覆传统,对每一位出场的小人物,刻画得都极为成功,回想起来依然滋滋有味。在原本平常的故事里,塞进大量对白,喋喋不休,还一本正经,戏谑,荒诞,有点无厘头,黑色却不黑暗。

影片不以暴力血腥为主调,也似乎不屑探讨情义或是非,更没什么发人深省的符号和隐喻,女角色的安排,精彩绝伦的原声配乐,进一步将人物捏合得圆润饱满,很见天赋和功力。你可以说昆汀的电影都不大严肃认真,但不管怎样,他的的确确是在严肃认真地玩电影。

IMDB评分9.0,豆瓣评分8.8。我的评分8.5。

谢晋《芙蓉镇》

Hibiscus Town

基于古华茅盾文学奖原著,1987年金鸡百花最佳影片,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可能也是中国大陆最好的电影。芙蓉小镇上人事变迁的记述,二十年间的风风雨雨,是伤痕,是反思,也是礼赞。历史沉重的担子被导演轻缓地置于我们肩上,没有突出暴力血腥,宏大场面,或是英雄的气短与救赎,在完全中国化的叙事里,导演的情感表达洗尽铅华,不主张揭短或责备,这种深沉在同类题材中无出其右。

影片对人物饱满的刻画,对情与性深入的描写,被时代轮转所左右的,不单单是命运起伏,更是个人私密空间里那最真,最见不得光,而又最没受到尊重的地方。房可还,钱可退,但被时光掏空的情感寄托却再不可能被寻回。此外,结尾对主要人物结局的处理也十分耐人寻味,导演抛开是非功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令人叫绝。

IMDB评分7.1,豆瓣评分8.7。我的评分9.5。

张艺谋《大红灯笼高高挂》

1991年威尼斯银狮得主,199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苏童《妻妾成群》改编,张艺谋早期代表作。保持原著框架的基础上,表现手法上具有鲜明的导演个人色彩,尤其是“点灯”和“捶脚”元素的加入,成功地将文学转化为电影语言。

影片叙事从简而有力,布景并不铺张,讲对比讲效果而非讲排场,人物形象只交代一刀切下的截面,而不留其它余味,毫无让观众自己去遐想的空间,将深宅院落的封闭,压抑,和失去人性表现到极致。没有正脸的老爷,没有春天的四季,形式上高度符号化的同时,又韵味十足,冷峻,婉转而犀利。

IMDB评分8.1,豆瓣评分8.0。我的评分9。

[Documentary] Marina Abramovic: The Artist Is Present

讲述行为艺术教母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纪录片,同时也可看作是对这门艺术本身的认知和宣传。在江湖上,行为艺术地位有些尴尬,这跟历史上人们在争论摄影是不是艺术,电影是不是艺术一样,不过是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奔放之间的相互争宠。任何有关玛丽娜是否做作,是否粗浅的讨论,都似乎有些偏离主题,但即便如此,不管如何被定义,艺术终究还是靠“做”出来的,这跟爱没什么两样。

影片以玛丽娜在MOMA展览的筹划和执行为主线,穿插回顾了她在数十年间的作品,最终借展中与旧恋人的重聚推至高潮。让人震撼的,不仅仅是玛丽娜多年来的执着,勇气,无畏,甚至疯狂,在从MOMA大厅里一个个与她四目相视的路人身上,更是看到了人在撕下面具后的种种悲喜和坦诚,没有什么比这样的表演更真实了。

IMDB评分7.7,豆瓣评分9.0。我的评分7.5。

李安《Life of Pi》

2013年奥斯卡四项得主,李安二度夺最佳导演的神作。气势宏伟,视觉效果震撼,汪洋无边里,一叶孤舟的翻流激荡,男主角与老虎Richard Parker之间的捧逗与调和,宛若史诗一般,结尾谜底揭开时更是让人相顾无言。这是一部讲给成人的童话,简单的场景设置,抽空掉其他任何细枝末节,任由余下的人与兽,其实是人与镜中的自己之间,互相缠斗,角力,与挣扎。

影片开头的童年回忆也是一大亮点,它为后来漫长的海上旅程铺下了坚实的基础,唯美流畅,娓娓道来。宗教符号,神秘的梦境,亲切又让人慌恐的孤岛,缠绕交织,给观者留足了想象和填补的空间。虽然这都得拜原著者的功劳,但能将它九浅一深地搬上荧幕,本身就是件了不起的事。

IMDB评分8.1,豆瓣评分9.0。我的评分9。

李安《饮食男女》

黄金1994的又一部代表,李安早期作品的巅峰。一个四口之家,三个性格迥异的女儿,人生百态,起承转合,高光与阴霾,都在导演这个“大厨”的精心烹制下,端送到荧幕面前。影片爽朗明快,张弛有节,结构条理明确清晰,主演偶尔喧宾夺主,亦不乏李安对细节精明的玩味,温暖,动人,是家庭正剧中的上品。

全片最让人大呼过瘾的莫过于剪辑,干脆利落,毫不拖沓,一干家庭平常琐事,亦能烩出一桌丰盛佳肴。当然,情节戏剧化,人物性格类型化,处处都是李安西化的痕迹,但其中从饮食和男女里透露出的生活哲学,却是只有东方人才能看得出滋味来的。

IMDB评分7.6,豆瓣评分8.8。我的评分8.5。

Cristian Mungiu – Beyond the Hills

Beyond the Hills_Voichita

2012年戛纳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前金棕榈得主《四月三周两天》的罗马尼亚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基于真实报告文学而改编的作品,制作精简,立意深刻。故事发生的地方在偏远的山之外,一座古旧破败的修道院,是储藏人性中最纯洁美好那一部分的地方。这里,现实世界的欲望、势利和残忍被回避,换以简单重复的生活,和对信仰的执念与无条件遵守。当山上山下的两种坚持相互碰撞,一场悲剧也就在所难免。

片被包裹在修女们道服的黑色之中,叙事时以背影居多,自然光的大量使用,把本就静默的观众进一步从情节的发展中剥离开来。值得一提的是占据全片主体的大量对话,与情节关联不大,却又漫不经心地塞入了导演想要表达或提出的问题,这是见大师功力的地方。此外,女主之一的维克琪雅,她纯真无暇的双眸,不仅是对片中矛盾冲突的润滑,更传递着导演对生命简单而深沉的思考。

IMDB评分7.6,豆瓣评分8.1。我的评分8。

Michael Haneke – Amour

2012年金棕榈奖得主,2013年金球奖与奥斯卡双料最佳外语片,奥地利导演迈克尔·哈尼克携两位年逾八十的法国老人奉上的一曲关乎爱与死亡的挽歌。生命的逝去让人无力抵抗,男女主角间迟缓的脚步,弦外有音的言语,他们眼神的交汇之处,却又饱含温情。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影片色冷,屡次出现的长定焦,让观众不得不与角色保持着距离,但是,房间里的精致布景,主角优雅的尊严和姿态,冷暖交融,静谧安详。导演着眼的是自然地铺陈叙事,而非点燃冲突,或诉说某种无奈,因为这本是对爱和对生命的凝视而非拷问,镜头语言与观众情感之间的张力达到了极致。

IMDB评分7.9,豆瓣评分8.4。我的评分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