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毅资产《投资中不简单的事》& 雪球专刊若干

笔记来源:

  • 高毅资产《投资中不简单的事》(2018年1月)
  • 雪球特别版:段永平投资问答录(商业逻辑篇)
  • 雪球特别版:段永平投资问答录(投资逻辑篇)
  • 雪球专刊257期:雪球私募:2020年总结及2021年展望
  • 雪球专刊264期:2021年雪球私募春季策略会(上)
  • 雪球专刊265期:2021年雪球私募春季策略会(下)

投资操作

  • 周期拐点:一个行业再快速成长期过了之后都需要相当时间调整,反弹多是阶段性的(孙庆瑞)
  • 急跌:急跌的股票还是不要碰(段永平)
  • 回撤:系统性估值回归一般在15-25%之间(陈宇);市场在高估区域的回调应逃顶,但如果不是泡沫,稍微高估一点点,都没必要跑,死扛为好(徐大为)
  • 追高:今年绝对不要追高,因为在振荡市,估值没有太大想象的空间(杜可君)
  • 理念:抛开估值,股价的增长就等于他未来现金流的增长,所以重要的一点是基于所处生活、所处时代寻找投资机会(吴来迪)
  • 安全区间:成熟期后估值中枢的1倍-1.25倍是优秀成长公司的最佳投资区间(王冠)

宏观因素

  • 宏观经济:2016年年中开始,用电量开始加速,PPI指数转正,这是一系列值得关注的信号(邱国鹭)
  • 基本面:难度比去年大,但跌到这个位置就不需要悲观了(于洋);最近的下跌、回调恰恰说明市场非常有效(陈宇);这时入场最多只输时间,不会输价值(陈子仪);今年是经济逐步复苏和货币逐渐收紧之间对冲的年份,整体判断是振荡(杜可君);今年的暴跌有一点好的地方,基本面没有太多负面因素(张小丰)
  • 注册制:对价值投资是利好,因为会带来更有效的价值发现(陈宇)
  • 港股:中国未来的纳斯达克,而且以偏软性的互联网为主,不像A股多为硬件代工业(张可兴)
  • 房产:中国核心区域的房产价格走势和成交量变化,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杜浩然)
  • 利率:国债收益率上行,可能性一是流动性出现变化,二是信用出现风险(杜浩然);升息周期对银行、保险甚至地产来说,没什么问题(杜可君);未来5到10年仍是低息环境,这和70年代美股漂亮50泡沫破裂的背景完全不一样(张可兴)
  • 汇率:最大风险点是人民币贬值,如果一段时间内贬值幅度太大,资本外流预期很强,会影响国内市场流动性(王世宏)
  • 老龄化:是一个因素,但不是核心因素,核心因素是GDP,得医保越来越有钱才行(张小丰)

商业模式

  • 体验和效率:每一次创新都要求产品的体验或效率有大幅提升(王世宏);信息效率指的是可选商品服务增加了无数倍,挑选的准确度和速度增加了无数倍,实现服务的时间缩短了无数倍,体验感受加强了无数倍,服务价格大幅降低(王世宏);企业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供应商、用户一起产生供需互动、不断参与研发并提升效率的过程(卓利伟)
  • 用户收益递增和企业成本递减:最好的生意同时具备这两方面特征(王世宏);网络效应使大公司能够不断快速增长(王世宏)
  • 规模:小生意不可能成为主航道生意(王世宏)
  • 个性化:进入稳态后标准化产品的回报率往往比较低,个性化产品的品牌会出现溢价(邓晓峰)
  • 利益分配者:行业链条里的龙头即利益分配环节中最强的公司(邓晓峰)
  • 精神需求升级:消费者对品质、健康、体验、审美、被认同与被尊重的诉求越来越强(卓利伟)
  • 内容:提供好内容的系统能力与用户运营是B2C行业最重要的能力(卓利伟);核心技术只是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用户买的不是技术,而是好用的产品(段永平);好的产品寿命是有限的,但好的生意模式可以让好的产品寿命大幅提提高(段永平)
  • 渠道:品种单一的产品有研发和渠道优势,库存量少,单位成本低(段永平)
  • 成本和利润:无法成为“护城河”,很难长期维持,不会扩大市场份额,只是保住市场份额被迫采取的方式(段永平);过度重视销售和利润的公司会逐渐失去竞争力(段永平);太把华尔街当回事的公司都要小心(段永平)
  • 专注:对公司经营来说,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反而提高风险(段永平)
  • 企业文化:伟大公司的错误是千载难逢的投资机会,押宝企业文化(段永平)
  • 永续性:”垄断“和”护城河“的前置条件是商业模式的永续性(王冠)
  • 确定性成长:长期成长的复利使我们可以忽略估值的20-30%波动(王冠)
  • 单一方式满足单一需求:有利于优秀公司建立竞争优势和护城河,历史上很多消费行业的长牛股出自于此(王冠)
  • 持续、增长、盈利:实现持续增长的盈利就是好的商业模式(张可兴)

行业观点

  • 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消费升级是需求端,产业升级是供给端,比较看好(邱国鹭);符合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趋势的中国公司,从1到N的机会是无穷的(邱国鹭)
  • 汽车自主品牌:三五年之后会崛起,有可能会像小米、OPPO、vivo,到了一定程度后爆发(邱国鹭)
  • 消费:整个行业已经没有太多成长性,只剩下单品爆发的阿尔法机会(冯柳)
  • 先进制造:中国在全球市场具备长期竞争力的行业,如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不会是昙花一现(梁辉);海外龙头不是中国高端制造的天花板,因为高利润率(于洋)
  • 光伏、新能源、智能车:新能源未来5到10年空间最大,新能源汽车先走电动化,再走智能化(邓晓峰);符合国家发展战略,从长期来看这些公司的投资和发展才刚刚开始(陈宇);跑了几个南方城市后感到新能源汽车真的成气候了(杜可君);光伏短期受政策利好,长期看不清楚,因为B端变数比较多,行业的节奏,国家的政策,成本的控制,扩张能力等等(杜可君)
  • 创新药:是一个总量增长的大行业,因为占比低,还能有10倍市场份额提升空间(张小丰);过去一年估值过于昂贵,新药研发兑现业绩需要时间、经营管理、销售等配合,也需要政策(陈宇);寻找有技术平台的,能持续产出新药能力的,和有潜质成为大药企的(张小丰)
  • 人工智能:当前围绕互联网的创新和应用已进入成熟期,人工智能就是20年前的互联网(陈宇)
  • 云计算:壁垒高,客户粘性强,有盈利拐点,选好了龙头和独角兽长期看好(杜可君)
  • 科技股:龙头股以20%多的业绩增长对应30、40倍的市盈率,不觉得高(杜可君);网络效应形成客户转换成本护城河(张可兴);科技不一定是高变化,优秀科技企业的领先都是十年二十年级别的,实际上已经相当安全(张可兴)
  • 淘宝:有一天可能成为中国最大的广告公司,广告业和经济总量线性相关(段永平)
  • 美团:点开你就下单,这一点非常牛(胡鲁滨)
  • 哔哩哔哩:按用户估,肯定不是几十亿美元的公司,但从当前营收看,估值很离谱(梁剑)
  • 视频:产品差异化小,结局很可能会像航空公司(段永平)
  • 苏宁、携程:产品难有差异化,公司形态十年后很难存在(段永平)
  • 电子:技术壁垒不一定高,比如在大数据时代,英特尔跟AMD竞争就面临很大问题(胡鲁滨);电子零件生意模式不好,应收款多,业绩依赖于大客户,技术门槛低(段永平);硅片行业实际上是效率的竞争,产品没有差异化(段永平)
  • 消费品:龙头公司的显著竞争优势能摆脱资本约束,形成很高的ROE(王冠)
  • 物业公司:跟地产公司相比有明显优势,增速快,不负债,稳定现金流(张可兴)
  • 银行业:其实产品差异化很大,客户转换成本高,难懂的是风险因素(段永平)
  • 百货零售:越大的店越麻烦,因为会吸引新的竞争者(段永平)

静逸投资《投资至简》

基本观点

  • 第一性:当前的价值等于未来预期净现金流的折现,判断当前投资是否有安全边际只取决于该折现值和市值的比较
  • 时间越拉长,企业业绩(EPS)越比估值(PE)重要,赚估值变化的钱在整个持股期中只有一次
  • 安全边际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企业思维”(即成长本身就是安全边际的一部分),优质企业的增长可以很快抹平一时的(一般)高估值
  • 股权思维:卖出不重要,买入几乎决定一切
  • 质量vs价格:合理甚至偏高一点的价格买入优质公司,好于用便宜的价格买入平庸公司

投资操作

  • 选择投资时机要逆向而动,考虑企业基本面要顺势而为
  • 依据业绩表现来决定加仓建仓,通常已经太晚了,反之,短期的业绩下滑是加仓的好时机
  • 不可预见的回调(股价波动、短期高涨情绪的回落、突如其来的“黑天鹅”事件)不必防范,反之,长期业绩下滑和牛市崩塌(市场系统性地偏离估值)引起的“可能可以预见”的回调应提前做好准备
  • 质量一般的公司在价值回归后应卖出,质量高的公司应伴随其尽可能长的时间(“股权思维”而非“现金思维”)
  • 买入和卖出的标准是非对称的,买入时要考虑到最坏情况(安全边际),卖出和持有就没有那么严格(珍惜手上的优质股权)
  • 卖出标准:看错了,估值极高,基本面(长期)恶化,有更好的(一般不用);而买入价,浮盈,浮亏应与卖出没有任何关联(忌“落袋为安”)
  • 好公司落入负面消息和低估值的机会是很多年一遇的,一旦遇到要珍惜

商业模式七要素

  • 目标客户:不一定要卖给所有人
  • 价值主张:客户需求
  • 产品:有时不易认清,真正赚钱的不是表面上提供的产品或服务
  • 价值链:看关键环节和关键资源是否有议价权
  • 盈利模式:免费的外壳下有无增值服务和成本结构是关键
  • 经济特性:顾客类型,定价,使用频次,社交和情感因素,成瘾性,技术迭代周期,产品生命周期,标准化程度和边际成本,差异化,周期性
  • 自由现金流:净营运资本反映对上下游的议价能力,再看资本支出的特性和收益多少

成长空间和竞争壁垒

  • 商业模式是0到1,接下来的1到N取决于购买频次(单用户多次),可复制性(多用户)和使用场景(不同需求)
  • 可持续的利润增长靠的是营收增长,提价和削减费用的空间是有限的
  • 大的经济社会趋势:消费升级,城镇化,技术变化,年轻人成为消费主力,人口老龄化
  • 高速成长未必赚钱(竞争加剧),低速成长反而对寡头有利
  • 波特五力:供应商和消费者(的议价能力),潜在和当前竞争者,替代品
  • 护城河因素:品牌,垄断,网络效应,高转换成本,规模带来低成本
  • 非护城河因素:优秀产品,高效运营(别人均可模仿),先发优势(培育市场需要资源和时间),市场份额(壁垒不一定高)
  • 科技含量不等于护城河(因为生产难度大),高科技经常反而更有助于传统行业(技术进步降低成本)
  • 行业前景好但单个企业护城河不宽,应投指数或多个龙头
  • 后来竞争者想要降低用户转换成本,只有全面兼容对手产品这一条路

行业观点

  • 加工组装:IBM将产业链最大利润让给微软和英特尔,汽车厂的未来?
  • 加盟连锁:锁住质量是关键;对于营收增长,规模扩张比同店增长更重要
  • 互联网平台:表面上我们是“用户”,实则是他们的“产品”(卖给广告商)
  • 新零售:需求模糊、非标准化的商品,线下比电商有优势
  • 工具类产品:天然没有盈利模式,既没有增值服务,又难以附着广告
  • 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相比资金周转慢,但回报稳定,可以细水长流
  • 2B:客户较专业和精明,品牌溢价比2C企业要低
  • 体验经济:生产和消费不分离,不易被互联网颠覆
  • 脑白金和喜诗糖果:成功在于有社交和情感特征(送礼支撑高定价)
  • 游戏业:和白酒、香烟、赌博业一样,产品具有成瘾性,公司都是大牛股
  • 航空业:资本密集型,产品同质化,需要不断增加资本支出但收益有限
  • 公用事业:一次大额的资本支出,后续资本支出少
  • 空调业:虽然购买频次低,但使用场景广泛
  • 房地产:虽然购买频次低,但单价高,同样成长空间广阔
  • 定制家具:有发展前景但行业门槛不高
  • Costco:追求毛利率越低越好,结果护城河越来越宽,是“管家”而非超市,低SKU降级消费者交易成本,目标客户集中,黏性大
  • 共享打车:用户转换成本几乎为零,当前的高市场份额不会持久
  • 高铁的发展反而促进了航空业(而非打击),两者的分流带来联动作用
  • 余额宝:对高端客户的银行存款冲击不大
  • 腾讯:优势在熟人社交领域,因此微博和抖音等开放平台的冲击并不致命
  • 食品安全:监管后必将淘汰中小企业,市场份额更向头部企业集中
  • 白酒:核心逻辑是“三公消费”消失后,大众会不会继续喝白酒
  • 火锅底料:颐海国际比海底捞商业模式更佳,复制非常容易,利润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