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ert Altman – Nashville

1976年奥斯卡五项提名(最佳原创歌曲获奖),罗伯特·奥特曼献礼美国建国二百周年。影片具有浓浓的七十年代烙印,越战硝烟未尽,政治气氛浓厚,人们无所适从,生活半醉半醒。擅长群戏的导演硬是在片中码出二十多个鲜活的角色,他们相互辉映,为我们呈现出一幅乱哄哄却又精彩纷呈的乡村风情图景。

本片不仅在纳什维尔实景拍摄,和当地的音乐家合作,里面的乐曲也是演员亲自上阵,同步录音,对真实场景氛围的还原度极高。错综庞杂的线索下是导演精准的调度,每一个小人物都充满故事,耐人寻味,而且令人生爱。这部电影并没有一而贯之的主题,奥特曼游离在虚构和真实纪录的边沿,用自己独特的影像风格,塑造了时代、社会本身以及它的的众多切面,手法之老道成熟,令人赞叹。

IMDB评分7.8,豆瓣评分8.2。我的评分8。

杨德昌《一一》

2000年戛纳最佳导演奖,杨德昌生前最后一部作品。电影聚焦在台北的NJ(吴念真饰)一家,由一年内发生的大事件——婚礼,婴儿降生,葬礼——串起,为我们一一讲述发生在这家每个人身上的故事。新搬进的邻居,懵懂成长,胶片里“我们看不到的背后”,叛逆,情杀,修行和生无所依,还有初恋与旧情人。三个小时的篇幅,似乎诉说尽生活所有的可能模样。

影片在构思,音画,剪裁,互文,和摄影上做到了电影语言的极致,每一幕都恰到好处,是杨德昌艺术风格最精巧最圆润的一次表达。千禧之交,镜头下的都市台北,被生活包裹着的人物和他们各自的困惑与争取,都十分打动人。鲜活生动的描绘中,作者不下道德评判,而是尽可能地为我们展现人性中至诚至美的一面。正如片中一角色所说,“没有一朵云,没有一棵树,是不美丽的。”

IMDB评分8.1,豆瓣评分8.9。我的评分10。

Yasujirō Ozu – Tokyo Story

影史经典,而讲述的是再普通不过的家庭故事。住在南部的周吉老两口前往东京探望子女,怎料并未受到热情的款待,而工作繁忙的儿女们,也没能抽出太多时间相陪。几经辗转,两位老人最终带着无奈和遗憾回到乡下。通过这次旅行他们明白了,大城市东京其实和想象相距甚远,而孩子们过上的“幸福生活”,似乎也不那么尽如人意。

全片节奏温婉悠扬,平和从容,像岁月年轮悄无声息的脚步。情绪既克制又饱满,沿承了小津一贯的风格,每一帧构图都十分精美,宛如一首延绵的抒情诗。在不动声色中,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感和暗涌的隔阂,生命本身不易言说的美与哀伤,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一部伟大的杰作,越品越有味道。

IMDB评分8.2,豆瓣评分9.2。我的评分9.5。

Cristi Puiu – Sieranevada

克里斯蒂·普优极具个人色彩的一部作品,影片聚焦在罗马尼亚一个大家庭里十多个主要人物中间,在一间不算宽敞的住宅里,记录下不到一天之内发生的争吵,闹剧,仪式,和那顿直到影片结束都没吃上的午餐。大段的对白非常生活化,每一个出场的人物都刻画得十分生动,而镜头的择取和人物的走位,当然还有导演的调度,更是让人拍案叫绝。

这部喧闹的电影里面穿插了不少对时局,社会,宗教,当然还有家庭等话题的观点与批判,导演在叙事中并不急于表明姿态,而是采取一种“以柔克刚”的方式,重在刻画场面而非强调立场,重在描摹事物的复杂性,多面性而非施加某种权威和答案,重在理解而非妄议人性,是一部平易近人,“三观端正”却又言之有物的好电影。

IMDB评分8.0,豆瓣评分6.7。我的评分8。

Maren Ade – Toni Erdmann

2016年广泛受到好评的一部喜剧,来自德国女导演玛伦·阿德,讲述一位就职于咨询公司的职场女性在父亲无端卷入自己生活后所面临的种种遭遇和难堪。影片在叙事过程中毫不避讳自己的主题——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父亲和女儿两种迥然不同的价值观以荒诞的形式不断交锋着,这里面虽然少不了尴尬,但更多的是温情和背后导演冷静的思考。

影片的一大成功之处在于除了父亲和女儿这两个血肉饱满的角色之外,在有限的笔墨里,对其他次要人物的塑造也十分成功,整部电影是一幅极具讽刺的当代职场脸谱像。近三小时的时长里,影片的整体节奏是偏慢的,导演运用了不少定格来让观者沉淀情绪。与此同时,后三分之一部分的两个高潮段落无疑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IMDB评分8.3,豆瓣评分8.4。我的评分8。

Cristian Mungiu – Bacalaureat

克里斯蒂安·蒙吉第五部长篇作品,获2016年戛纳最佳导演奖,讲述高考期间发生在一对父女之间的一段插曲。由于女儿的意外,一直恪守道德准则的父亲不得不做出违心的事以维护女儿的前途,他的行为不仅遭到了女儿的强烈抵触,而且也差点为自己和整个家庭惹来更大的麻烦。影片里的这个小家庭是当代罗马尼亚社会的一个缩影,不甚理想,甚至有些让人无可奈何,主角父亲对女儿的殷切期盼和“解决麻烦”的方式也是这个大环境下自然的结果。

和以往一样,电影剧本也出自蒙吉本人之手,并取材于真实的社会事件。影片在节奏上并不拖沓,镜头语言保持了一贯的冷静克制,但这一次亲情的题材,使影片的基调相较于导演先前的作品要柔和与明亮了许多,大部分场景来自室内,多以暖光为主,加上立场有些暧昧的结尾,使导演对话题本身的偏建设性态度不言自表。

IMDB评分7.9,豆瓣评分8.3。我的评分7.5。

Jafar Panahi – Taxi Tehran

Taxi_Goldfish

2015年柏林金熊奖得主,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化身一名出租车司机,通过不断上上下下的乘客来描摹当代伊朗的人文风物,社会形态。影片创意新颖,化大为小,在短小的篇幅和局促的空间内填充了作者对伊朗社会永不停歇的观察,思考,和些许无奈。从某种角度说,本片意义大于内容,符号大于技巧和电影本身。

回过头看,出租车甚至司机(导演自己)本身只是电影中的一个道具,导演把自己想要表达的话分拆到零散的断章之中,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精心设计而为之。如此的安排,无疑是给我们这些“外国”观众提供了一种直截了当的看世界看伊朗的方式。

IMDB评分7.4,豆瓣评分8.0。我的评分7。

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A Bright Summer Day_Scene

华语电影最璀璨的几颗明珠之一,难以复制的经典,杨德昌编年史一般缜密细致的纪录手法还原的远不止是一则社会事件,而是一整个时代,和随着它一同奔涌着的命运浮萍。情节的推动,人物间的冲突,都在长达四个小时的篇幅中最大限度地铺陈开来,由于时长的特殊性,本片的观影体验很难与其他电影相比较。

杨氏特有的全景式长镜头贯穿全片始终,以“上帝”的视角来审视和观看发生的一切,冷静,而又不乏细腻与温情。虽然篇幅巨大,但是影片结构严谨工整,有限的场景中,多线索多人物交叉并行,首尾相接,一气呵成。在极其克制的情绪里,杨德昌把用留白讲故事,用细节讲故事,用物件讲故事的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

IMDB评分8.3,豆瓣评分8.6。我的评分9.5。

Deniz Ergüven – Mustang

Mustang_Sisters

土耳其女导演蒂尼斯·艾格温的处女作,获201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故事发生在土耳其一个偏远的山村,这里距离伊斯坦布尔有一千公里远,五姐妹因违背了当地对女性传统的要求而被关在家中,与外界隔开的同时,开始“被学习”为人妻母的各种家务技能。电影在最小的妹妹Lale的视线中展开,时而辅以旁白口吻,以她四个姐姐逐一嫁出家门为主线,诉说了土耳其年轻一代女性对自身角色和命运的倔强抵抗。

影片笼罩在一股淡而清新的初夏氛围中,大量使用自然光,镜头不停地捕捉青春期女孩健康的身体和无暇的肌肤。全片下来,导演对生活中美的刻画压过了它背后冷冰冰的教条与禁锢,结尾时长长的空镜头里,伊斯坦布尔的流光街景,博斯普鲁斯海峡宁静而又摄人心魄的蓝,闪烁的是一连串挣扎与悲剧后Lale眼里仍没有熄灭的希望光芒,温暖感人。

IMDB评分7.6,豆瓣评分7.9。我的评分7.5。

Bernardo Bertolucci – The Last Emperor

The Last Emperor

席卷1988年奥斯卡所提名全部九个奖项,唯一一部在故宫实景拍摄的影片,东西方多国制作团队,贝托鲁奇与(摄影师)斯托拉罗事业巅峰之作,硬件上来说这实在是一部难以被复制的伟大作品。理想主义者贝托鲁奇将其对历史、人性以及电影艺术本身的理解倾注到这部史诗之中,把一个在硝烟战火年代身处深宫的无用皇帝被搬上前台,给予最富人性的处理和关怀。

导演青睐从个人际遇的视角去刻画大时局下人心的颠沛流离,与是非取舍,或者说,导演倾向于把历史事件包裹在人的血肉皮囊之中,通过“人”这一主体而非事件本身来讲历史。摄影师斯托拉罗对自然光的绝妙运用,日本作曲家坂本龙一的宏伟配乐,当然还有演员对角色的到位理解,亦是导演意图得以成功实现的关键要素。

IMDB评分7.8,豆瓣评分8.5。我的评分9。

李安《Brokeback Mountain》

2005年威尼斯金狮奖,2006年三项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改编剧本,原创配乐),美国女作家安妮·普鲁短篇小说集《近距离:怀俄明故事》中故事改编。六十年代的美国中西部,荒袤,深沉,凄美,孤寂,导演的视角从明净的群山之中展开,以其擅长的对个人情感与家庭关系的敏锐,细腻亲切地呈现了两名男子之间的纯挚恋情。

这部作品出彩的地方在于,导演并没有把笔墨局限在“同性恋”这一敏感的主题之中,而是将这一意象转化为人类普遍情感和最初理想的象征,从而使得影片所传递出的价值能够被更广的观众群体分享。可以说,导演成功地借简单的故事诉说了我们每一个人生命中那部分最重要的东西,以小见大,返璞归真。

IMDB评分7.6,豆瓣评分8.3。我的评分8.5。

Martin Scorsese – Raging Bull

Raging Bull

1981年奥斯卡奖八项提名,罗伯特·德尼罗摘得最佳男主角(唯一一次),马丁·斯科塞斯于其人生低谷借此一举翻身的作品。杰克·拉莫塔这一粗暴的中量级拳手,在马丁的黑白画映下熠熠生辉,有血有肉,散发着人性光芒。片中男女配角的表演极为出色,真实而生动地将拳击手光鲜背后的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不娇柔做作,却也戏剧感十足,属同类型作品的上乘。

影片出人意料地以马斯卡尼著名的间奏曲《乡村骑士》为主旋,大开大合,为电影定调的同时,也展现了马丁鲜明的个人风格。黑白画面的阴冷,古典配乐的浑重,加上早期影片所独有的粗制颗粒,勾勒出不仅是杰克·拉莫塔同时也是那个年代的激情与落寞。而罗伯特·德尼罗为了角色饰演在拍摄后期急剧增肥,带来的视觉效果也颇为震撼。

IMDB评分8.3,豆瓣评分8.4。我的评分9。

Stephen Daldry – The Hours

妮可·基德曼奥斯卡封后之作,同时获该年(2003)七项提名,英国导演斯蒂芬·戴德利将美国作家麦克·坎宁安普利策小说奖作品搬上荧幕,穿插三个女人在不同时空下的生活与心境,把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与疑问娓娓道来。影片如潺潺流水,舒缓的节奏下却又暗含着某股涌动和力量,尤其是朱利安·摩尔饰演的战后中产家庭主妇,她在生活牢笼中的挣扎,充满爱意却又令人无限悲伤。

影片文学底色浓厚,以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小说《黛洛维夫人》为线索——女作家,女主人公——导演试图从女性的视角去体味生活,三个男“配角”(丈夫亦或情人)既是她们生命的全部,反过来又是她们想要终结生命的念想源头,这其中各方的牺牲与付出,占有与抛弃,值得玩味,也终究逃不过命运的捉弄。片中的人物本质上都带着对生活与生命的爱意,但组合在一起,却阴抑冷清,让人觉察不到希望。从这点上看,这个故事只是女性视角的悲剧,因为它不存在真正女性主义的结局。

IMDB评分7.5,豆瓣评分8.4。我的评分8。

Roman Polanski – The Pianist

2002年戛纳金棕榈奖,2003年奥斯卡三项获奖(最佳导演,男主角,和改编剧本),波兰钢琴家施皮尔曼自传改编,同样经历纳粹伤痕的名导罗曼·波兰斯基,在70岁高龄奉上的隐忍,深情之作。影片更像是一部稍加润饰的纪录长片,不议论,淡化了剧情转折,人物冲突,和气氛渲染,因此,观影者也承受了更多本应由片中人物表达出来的情感,饱满而独特。

这并不是一部关于钢琴或音乐的电影,钢琴师只是男主角的技能和职业而已,原声弹奏在片中出现不多,与情节的呼应更需要倾心投入的聆听,加之少许对艺术的鉴赏力。在战争带来的苦难,流离,生命不值一文的惨状面前,导演尽可能地采用最平淡的拍摄和叙事,沉默而又坚强地守住了人性仅存的光辉。

IMDB评分8.5,豆瓣评分8.9。我的评分8。

Quentin Tarantino – Pulp Fiction

1994年戛纳金棕榈奖,1995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鬼才昆汀·塔兰蒂诺一举奠定地位的佳作,回环叙事,黑色幽默,鲜明的个人色彩,毫无疑问地成为Cult电影的范本。导演在影片桥段搭建上信手拈来,颠覆传统,对每一位出场的小人物,刻画得都极为成功,回想起来依然滋滋有味。在原本平常的故事里,塞进大量对白,喋喋不休,还一本正经,戏谑,荒诞,有点无厘头,黑色却不黑暗。

影片不以暴力血腥为主调,也似乎不屑探讨情义或是非,更没什么发人深省的符号和隐喻,女角色的安排,精彩绝伦的原声配乐,进一步将人物捏合得圆润饱满,很见天赋和功力。你可以说昆汀的电影都不大严肃认真,但不管怎样,他的的确确是在严肃认真地玩电影。

IMDB评分9.0,豆瓣评分8.8。我的评分8.5。

谢晋《芙蓉镇》

Hibiscus Town

基于古华茅盾文学奖原著,1987年金鸡百花最佳影片,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可能也是中国大陆最好的电影。芙蓉小镇上人事变迁的记述,二十年间的风风雨雨,是伤痕,是反思,也是礼赞。历史沉重的担子被导演轻缓地置于我们肩上,没有突出暴力血腥,宏大场面,或是英雄的气短与救赎,在完全中国化的叙事里,导演的情感表达洗尽铅华,不主张揭短或责备,这种深沉在同类题材中无出其右。

影片对人物饱满的刻画,对情与性深入的描写,被时代轮转所左右的,不单单是命运起伏,更是个人私密空间里那最真,最见不得光,而又最没受到尊重的地方。房可还,钱可退,但被时光掏空的情感寄托却再不可能被寻回。此外,结尾对主要人物结局的处理也十分耐人寻味,导演抛开是非功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令人叫绝。

IMDB评分7.1,豆瓣评分8.7。我的评分9.5。

张艺谋《大红灯笼高高挂》

1991年威尼斯银狮得主,199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苏童《妻妾成群》改编,张艺谋早期代表作。保持原著框架的基础上,表现手法上具有鲜明的导演个人色彩,尤其是“点灯”和“捶脚”元素的加入,成功地将文学转化为电影语言。

影片叙事从简而有力,布景并不铺张,讲对比讲效果而非讲排场,人物形象只交代一刀切下的截面,而不留其它余味,毫无让观众自己去遐想的空间,将深宅院落的封闭,压抑,和失去人性表现到极致。没有正脸的老爷,没有春天的四季,形式上高度符号化的同时,又韵味十足,冷峻,婉转而犀利。

IMDB评分8.1,豆瓣评分8.0。我的评分9。

[Documentary] Marina Abramovic: The Artist Is Present

讲述行为艺术教母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纪录片,同时也可看作是对这门艺术本身的认知和宣传。在江湖上,行为艺术地位有些尴尬,这跟历史上人们在争论摄影是不是艺术,电影是不是艺术一样,不过是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奔放之间的相互争宠。任何有关玛丽娜是否做作,是否粗浅的讨论,都似乎有些偏离主题,但即便如此,不管如何被定义,艺术终究还是靠“做”出来的,这跟爱没什么两样。

影片以玛丽娜在MOMA展览的筹划和执行为主线,穿插回顾了她在数十年间的作品,最终借展中与旧恋人的重聚推至高潮。让人震撼的,不仅仅是玛丽娜多年来的执着,勇气,无畏,甚至疯狂,在从MOMA大厅里一个个与她四目相视的路人身上,更是看到了人在撕下面具后的种种悲喜和坦诚,没有什么比这样的表演更真实了。

IMDB评分7.7,豆瓣评分9.0。我的评分7.5。

李安《Life of Pi》

2013年奥斯卡四项得主,李安二度夺最佳导演的神作。气势宏伟,视觉效果震撼,汪洋无边里,一叶孤舟的翻流激荡,男主角与老虎Richard Parker之间的捧逗与调和,宛若史诗一般,结尾谜底揭开时更是让人相顾无言。这是一部讲给成人的童话,简单的场景设置,抽空掉其他任何细枝末节,任由余下的人与兽,其实是人与镜中的自己之间,互相缠斗,角力,与挣扎。

影片开头的童年回忆也是一大亮点,它为后来漫长的海上旅程铺下了坚实的基础,唯美流畅,娓娓道来。宗教符号,神秘的梦境,亲切又让人慌恐的孤岛,缠绕交织,给观者留足了想象和填补的空间。虽然这都得拜原著者的功劳,但能将它九浅一深地搬上荧幕,本身就是件了不起的事。

IMDB评分8.1,豆瓣评分9.0。我的评分9。

李安《饮食男女》

黄金1994的又一部代表,李安早期作品的巅峰。一个四口之家,三个性格迥异的女儿,人生百态,起承转合,高光与阴霾,都在导演这个“大厨”的精心烹制下,端送到荧幕面前。影片爽朗明快,张弛有节,结构条理明确清晰,主演偶尔喧宾夺主,亦不乏李安对细节精明的玩味,温暖,动人,是家庭正剧中的上品。

全片最让人大呼过瘾的莫过于剪辑,干脆利落,毫不拖沓,一干家庭平常琐事,亦能烩出一桌丰盛佳肴。当然,情节戏剧化,人物性格类型化,处处都是李安西化的痕迹,但其中从饮食和男女里透露出的生活哲学,却是只有东方人才能看得出滋味来的。

IMDB评分7.6,豆瓣评分8.8。我的评分8.5。

Cristian Mungiu – Beyond the Hills

Beyond the Hills_Voichita

2012年戛纳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前金棕榈得主《四月三周两天》的罗马尼亚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基于真实报告文学而改编的作品,制作精简,立意深刻。故事发生的地方在偏远的山之外,一座古旧破败的修道院,是储藏人性中最纯洁美好那一部分的地方。这里,现实世界的欲望、势利和残忍被回避,换以简单重复的生活,和对信仰的执念与无条件遵守。当山上山下的两种坚持相互碰撞,一场悲剧也就在所难免。

片被包裹在修女们道服的黑色之中,叙事时以背影居多,自然光的大量使用,把本就静默的观众进一步从情节的发展中剥离开来。值得一提的是占据全片主体的大量对话,与情节关联不大,却又漫不经心地塞入了导演想要表达或提出的问题,这是见大师功力的地方。此外,女主之一的维克琪雅,她纯真无暇的双眸,不仅是对片中矛盾冲突的润滑,更传递着导演对生命简单而深沉的思考。

IMDB评分7.6,豆瓣评分8.1。我的评分8。

Michael Haneke – Amour

2012年金棕榈奖得主,2013年金球奖与奥斯卡双料最佳外语片,奥地利导演迈克尔·哈尼克携两位年逾八十的法国老人奉上的一曲关乎爱与死亡的挽歌。生命的逝去让人无力抵抗,男女主角间迟缓的脚步,弦外有音的言语,他们眼神的交汇之处,却又饱含温情。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影片色冷,屡次出现的长定焦,让观众不得不与角色保持着距离,但是,房间里的精致布景,主角优雅的尊严和姿态,冷暖交融,静谧安详。导演着眼的是自然地铺陈叙事,而非点燃冲突,或诉说某种无奈,因为这本是对爱和对生命的凝视而非拷问,镜头语言与观众情感之间的张力达到了极致。

IMDB评分7.9,豆瓣评分8.4。我的评分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