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质平《光焰不熄》

(This book was read in Jan 2013)

周质平:《光焰不熄》

九州出版社

2012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胡适与冯友兰

  • 传统学者“信古”,胡适“疑古”,冯“释古”;
  • 胡冯论战
    • 争执老子年代问题;
    • 冯官腔骂胡适,但却指出胡适并不反孔:胡适对于“孔家店”采取“小骂帮大忙”;
    • 黄侃取笑胡适“秘书监”;
    • 胡少有的盛气和嫉妒:“天下蠢人恐无出芝生之右者”“虽曾出国门,而实无所见”;
    • 史观:胡强调多元、偶然,冯偏向一元、规律;
      • 范缜《神灭论》论因果一段对其影响很大;
      • 突出个人在历史发展中扮演的角色,相信个人的努力是有意义的;
      • 传统与西化:“中西之分”还是“古今之异”;
        • 冯相信唯物史观和生产方式的历史发展作用:西方“以社会为本位”,中国“以家为本位”;文化同化取决于经济;
        • 胡认为文化同化过程更复杂:滴漏或弓箭发生在“适用”基础上,饮食与信仰的改变就没那么简单;
        • (冯)中西文化接触的三个阶段:(康有为时期)透过旧有价值标准来阐释批判西方文化;(陈独秀胡适时期)透过西方文化标准评判中国文化;以一个文化来阐明另一个文化,关注其同(“事出有因”);
        • 冯:有些人论历史,离开了环境机会,专抽象的论某人或某个民族之努力不努力,聪明不聪明,以为人可以愿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们觉得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 胡:我很明白的指出文化折衷论的不可能。我是主张全盘西化的。但我同时指出,文化自有一种“惰性”,全盘西化的结果自然会有一种折衷的倾向……若我们自命做领袖的人也空谈折衷选择,结果只有抱残守缺而已。
        • 冯的理论是中国知识分子在西化和马克思主义双重影响下的综合代表;

胡适与林语堂

  • 自由主义的两个方向(政治自由与精神自由):胡适近儒者,沉毅刚健(孔子、王安石,张居正);林语堂向往老庄,逍遥自适(苏东坡,公安袁氏);
  • 白话文运动与“语录体”;
    • 白话文运动在留学生中所受阻力反而更大;
    • 主张运动的最终目的是创造新文学,而非仅仅的普及教育;
    • 林对胡的白话文不很佩服,“适之写的英文,似比他的中文漂亮”;“他的散文,也是清顺明畅,像一泓秋水一般,晶澈可爱,却很少波澜曲折,阐理则有余,抒情则不足”;
    • 胡“施人不念”,林“受施不忘”,互敬互爱,“其争也君子”;
    • 对宗教的态度:胡是无神论者,相信“科学万能”;而在林看来,这不是一个“证据”的问题,而是“个人”对大自然的一种感受和认知;
      • 胡适的“个人主义”:不是“为我主义”,反对独善其身;“自渡”是手段,“渡人”是目的;
      • 林语堂则多了点我行我素的洒脱;
      • 对政治的态度:胡权力欲不大,却有很强的使命感和“领袖意识”;林则是冷眼、世故;
        • 《吾国与吾民》初版的结束语(1935年),相当悲观,幻灭,渴望伟大领袖的出现;
        • 对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涉入不深,一笔带过;
        •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海外代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知识人;
          • 海外左翼与国内左派不满(林):美化老百姓苦难的生活,缺乏呼号;
          • 并非闲情,而是引起读者更深刻的惋惜和伤痛;
          • “公开健康的批评转入地下,成了酒楼茶馆的闲话。结果,谣言的传播,反而成了最可靠的消息来源。”

胡适与吴敬恒

  • 胡极力推崇吴敬恒,因其文化上的激进,政治上的反共;
  • 科玄论战;
    • 科学能否充分解决人生观问题的学术之争,实际上是对西方科技文明价值的讨论;
    • 给(胡)审视中国思想界的好机会:梁启超、张君劢表面上是新人物,但骨子里反科学;
    • 对东方文明不屑,不像西方人爱听的泰戈尔(所传递的“东方意味”的信息);(吴)科技的进步大大地提高了人类的道德水平;
    • 陈独秀与胡适均反科学,但区别在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态度;
    • (胡)认为(吴)极端支持科学但又思想上极端唯物,行文用字依旧不能尽除旧习;(吴)全不理会(胡)整理国故;(吴)是孙中山和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胡)则是主张民主法治的自由主义者;

胡适与赵元任

  • “兴致太杂而用力太分”,后期集中在语言学上;
  • 白话文应“清白”“明白”“土白”,胡适缺后者,赵作白话文增加“可说性”;胡称赵“玩世的放肆”,不像胡总存发表的念头(public man),而是写给自己看(private man);
  • 赵“不喜欢做行政事”,也的确没有做过一天官(但也积极参加了许多抗争和改革活动);胡劝学生心无旁骛,而自己却是个旁骛最多的人;
  • 反对盲目“保留国粹”和“博物馆情结”;
    • “不但对于音乐,对于好多事情,他们愿意看着中国老是那个样子,还是拖着辫子,还是养着皇帝,还是乙呵尤呵的挑水抬轿,还是吟吟嗡嗡的叹诗念经,这样他们观光公司才有题目作广告,这样他们旅行的看了方才觉得picturesque,quaint,等等形容词。”
    • “你一年到头在自来水、电灯、钢琴的环境里过舒服了,偶尔到点别致的地方,听点别致的声音,当然是有趣。可是我们中国的人得要在中国过人生常态的日子,我们不能全国人一生一世穿了人种学博物馆的服装,专预备着你们来参观。中国不是旧金山的‘中国市’,不是红印度人的保留园。”
    • 赵(在“五四”一代中唯一)争取了婚姻自由,也有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胡“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了”,记录与孩子生活的片段也极少,老年的孤独和寂寞;

胡适与梁漱溟

(略)

胡适与钱玄同

  • 为了“立异”而“立异”;
  • 白话文运动:胡适重技巧结构,钱玄同重内容;
    • (钱注意)所反映的历史是否真实,如《三国演义》;
    • 除此之外,胡适一向极重视小说的社会教育价值:“破除迷信,开通民智”;
    • “心有余而力不足,议论多而成功无”;

胡适论辛亥革命与孙中山

  • “创造新因”:(在胡看来)关系中国存亡的,不是政治制度表面的更换,而是人心思想的改变;
    • 日本的“现代化”只是在工业和军事上,在思想的解放和生活习惯上反不及中国:改革起自民间;
    • “革命”之所以“尚未成功”,在于思想之改造还有未竟的事业;
    • 辛亥革命:破坏的意义远大于建设的成绩;
      • 由此而来的思想和社会运动;
      • (胡)努力不让孙中山“神化”;直截了当批评孙中山的人是不多的;
      • 孙中山不在思想的深刻,而在实践的笃实:传统中国士人少有的;

胡适的反共产思想

  • (杜威)Progress is not a wholesale matter, but a retail job, to be contracted for and executed in section;
  • 二三十年代,胡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并不是在内容上,而是在提倡者的武断、和追随者的盲从上;
  • 胡适的反共,两个层面
    • (哲学史)老子以来的自然主义与以孔子为代表的理性人文主义,是反独裁、反暴力的;文化上的民族主义;
    • (直接批评)绝无民主自由可言;
    • 共产主义风靡一时基于以下三点:
      • 乌托邦理想的吸引;
      • 激烈革命的过度憧憬,以为革命可以改正一切错误和不公正;
      • 抽象的、未经清楚界定的名词发挥了魔幻而神奇的效力;

胡适与林语堂的传记文学

  • (胡)写传记是史学,而不是文学;过分地要求“真实”;
    • “记此一事,为后人留一点史料而已”;
    • 提倡传记文学,带着一定的教育动机:“载道的传记”;
    • (林)娱己娱人;动机较接近“言志”;
      • (《吾国与吾民》)无论国家和个人的生命,都会达到一个早秋精神弥漫的时期,翠绿夹着黄褐,悲哀夹着欢乐,希望夹着追忆。到了生命的某一个时期,春日的纯真已成回忆,夏日的繁茂余音袅袅,我们瞻望生命,问题已不在于如何成长,而在于如何真诚度日,不在于拼命奋斗,而在于享受仅余的宝贵光阴,不在于如何花费精力,而在于如何储藏,等待眼前的冬天……一阵清早的山风吹过来,落叶随风飞舞,你不知道落叶之歌是笑歌还是挽歌。因为早秋精神正是宁静,智慧和成熟的精神。

胡适的文学理论探源

  • (胡)所提倡白话文运动,意在阐明文学随时代而必变的公例;
  • 与公安派、袁宏道同中有异;
    • “有我”是指有我的意见或主张;“性灵”是指一个人的性情与癖好;
    • 文学绝不只是个人感情之抒发,同时也必须有社会的功能;

胡适的提倡科学与整理国故

  • 评陈独秀把民主与科学“人格化”,往往等于“神化”,易引起“盲目的迷信”;
  • 强调科学与自然的对立性;
    • 冯友兰的解释更圆融:科学能战胜自然,正因他能服从自然;
    • 中国人的“乐天”“安命”“知足”与“安贫”正是高度的“服从自然”的科学态度与精神;
    • 从事小说考证与从事科学工作毕竟是两回事;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不足以带来科学;
      • (冯友兰)清末人“体用两橛”(只知“物质文明”而不知其“精神文明”),民初人“体用倒置”(大谈“精神文明”,轻视实业);
      • (胡)始终认为科学发展必须先在“意识形态”上下功夫,从来不谈“生产方式”或“经济结构”的改变;

胡适对民主的阐释

  • 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独立自主,参与奋斗”;
  • (1941)《民主中国的历史基础》
    • 彻底平民化的社会结构;
    • 两千年来客观的考试任官制度;
    • 历代政府创立了一种来自本身的批评和监察的制度;
    •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诤谏传统与争人权是两回事:不惜冒生命危险向君王谏言,正是没有言论自由的最好说明;
    • 传统中国的个人,大多束缚于家族制度,很少尊重独立的个人;
      • 实在缺乏“权利”的观念,很不容易建立起保障人权和民权的法制;
      • 民主政治是幼稚政治?
        • “良好的公民”是“慢慢地训练出来的”;
        • 但历史证明,一个“知识太低,经验又太幼稚”的民族,恰恰为个人独裁提供了最好的条件,而一个“领袖的圣明”居然左右了全中国的命运达三四十年之久;

胡适笔下的日本

  • 何以日本短时期内由锁国而至接纳西方文明,中国却始终徘徊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取长补短的老套之中;
    • (胡)排除一般人习用的两个解释:面积庞大的大陆国家;从未与一个比他更高的文化接触过;(调和外来文化有经验,如佛教);
    • 三项因素:日本社会强有力的统治阶级;“尚武”风气正是抵御西方列强侵略所必需的精神;一千年来日本奇特的政治发展已经为一个新的政治架构提供了稳固的基础;
    • 中国政治和军事上的封建制度,两千年前就已崩坏:所有的权贵之家至多维持数十年,缺乏一个世袭的有效的领导阶层;整个社会结构“完全平民化”;
    • (日)“中央控制”与(中)“渗透深入”;日本人的宗教信仰和女子社会地位说明日本的西化在文化层面并不深入;
    • “从鞋子到文学革命,从口红到推翻帝制,所有的改革都是自愿的,从一个广义的角度来说,也是“理性”的。在中国没有任何东西神圣到能够不与这个西方文化接触,也没有任何人或任何阶级有足够的力量来保护任何制度不受这个入侵文化的感染”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