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ue (1/2) to Thu (1/5): Tampopo (12:30, 6:00); Cameraperson (10:20)
- Thu (1/5): Silent Night (3:30)
- Fri (1/6): The Portrait of a Lady (4:00); After the Storm (7:00)
- Sun (1/8): Cameraperson (4:30); The Portrait of a Lady (5:00); Silent Night (8:00)
- All days and nights: Lion
年度最佳纪录片的有力候选《持摄像机的人》(2016, 102 min, 7.6, 8.9)在 IFC 中心热映,本片作者就是一位纪录片专家,克斯汀·约翰逊作为摄像师参与过多部纪录片的拍摄,早期包括《华氏911》这一部罕见的作为非虚构类作品摘得戛纳金棕榈奖的佳作,前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讲述爱德华·斯诺登故事的——《第四公民》,她则是主摄影师。这一次,她亲自上阵,作为导演从“局内人”的视角,讲述镜头背后故事与真实之间的微妙关系,是又一部“电影人拍什么是电影”的好片。
林肯中心以今年的最受好评的独立电影《月光男孩》为由头,邀请该片导演巴里·詹金斯择选出他自己的电影清单,作为《月光男孩》的副本。这个清单里的电影都极具个人风格,它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时期(港台的两位文艺片“大腕”王家卫和侯孝贤也在列),不过或多或少都触及到同一个母题:离群的,不受关注的局外人。除了上述大师的作品(《春光乍泄》《最好的时光》)之外,来自墨西哥导演卡洛斯·雷加达斯的2007年戛纳评审团奖得主《寂静之光》(2007, 136 min, 7.3, 7.4)也十分值得关注。
林肯中心同时在上映的还有日本大师伊丹十三的名作《蒲公英》(1985, 114 min, 7.9, 8.3),这部电影设置在一家拉面馆中,在美食的大背景下讲述爱的故事,是一部积极向上的励志喜剧。
河岸另一边的 Museum of Moving Image 在跨年期间藏着不少“硬货”,马丁·斯科塞斯的回顾展(第一部分)刚刚结束,另两个系列 Curator’s Choice 和 First Look 2017 足以看出展方的用心,在后一个系列的独挑大梁的是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最新作品《比海更深》(2016, 117 min, 7.7, 8.6),这部去年戛纳的参展作品目前只在各大电影节里出现过,美国大规模上线要等到三月中旬,因此这是为数不多的另一次“窥其真相”的机会。是枝裕和作品的主题有一定的重复性,近年来的《步履不停》《如父如子》包括去年的《海街日记》,都是同一个外壳下一类主题的不同变式,这部《比海更深》也不例外。真正喜欢这位导演的观众,想必是不会看厌的。
纽约独立影院新锐 Metrograph 轰轰烈烈的张曼玉回顾展终于告一段落,影院的“开张大礼包” Welcome to Metrograph: A to Z 还在继续,这里面储藏了各种各样风格难以归类和定义的小众电影,是猎奇和“查漏补缺”的好地方。本周末上场的除了阿涅斯·瓦尔达和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之外,还有一部女导演简·坎皮恩(《钢琴课》的导演)的作品《淑女本色》(1996, 144 min, 6.3, 7.1),本片最吸引人的地方其实是它的原作,它改编自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亨利·詹姆斯的长篇作品《一位贵妇的画像》,出演的包括妮可·基德曼和约翰·马尔科维奇这样的“大咖”,还有时年仅22岁的克里斯蒂安·贝尔。
既然提到了妮可·基德曼,在大院线正在上映的影片里自然也找得到她。新人导演加斯·戴维斯的处女作《雄狮》(2016, 118 min, 7.9, 7.4),妮可是其中的女二号,她也凭借本片出现在了本年度金球奖的提名名单中。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不知名导演的首部作品中,演员阵容出奇得强大,妮可之外,女一号是《卡罗尔》中的鲁妮·玛拉,男二号戴夫·帕特尔我们也不会陌生——《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主角马利克。电影本身也受到了肯定,成功登上金球奖最佳剧情片的提名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