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霍纳迪《如何聊电影》 (陈功 译)

第一章 剧本

  • 置身影像:开场的十到二十分钟,故事的背景和整体情绪应该铺垫好,角色的关系也应清晰建立起来。从此之后,一切都应该顺理成章
  • 不要剧情,只要故事:一部编剧出色的电影能做到颠覆传统模式,或者用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讲述一个毫无新意的故事。而有时候,电影甚至不需要故事也能成功
  • 角色塑造:编剧将故事写得更紧张激烈,通过戏剧化让角色更具“共鸣感”,其实是一种非常偷懒的角色塑造手法
  • 平行宇宙:可信度的存在或缺失反映出编剧对人性的理解程度,对人类的缺点、瑕疵以及合理和不合理行为的了解
  • 结构过硬,叙事流畅:佳片的爽快感,和烂片的不痛快,通常都取决于叙事结构;优秀的故事能让人觉得自然,又能给人以惊奇。“第二幕疲软”是编剧的死穴,很多糟糕的电影都在中间部分拖沓无力,给观众带来严重的困惑。如果一部电影的展开不流畅,影评人便会批评它“章节化”,起承转合过于生硬,缺乏连贯性
  • 对白的力量:好的对白应该是一种潜台词,而不仅仅是台词,它能在不知不觉中引导观众获取角色的隐藏信息,这些信息甚至连角色本人都没有意识到
  • 判断基调:基调归根结底是一种感觉,它也是一部电影的美学法则,决定了观众能否从影片的基本剧情中获得更深层的含义
  • 电影主题:好的电影能在故事之外提出重要的问题,传递强烈的情感,绝不仅仅是堆砌剧情点和角色行为

第二章 表演

  • 眼睛不会说谎:最好的银幕表演应该能在“表现”与“克制”之间达到平衡,伟大的演员能让你们看到他们的心跳,感觉到他们自己都感觉不到的内心矛盾
  • 选角决定命运:选对了演员,就完成了百分之九十的工作
  • 明星非凡人:聪明的明星清楚自己的水平和极限,也知道哪些东西他们的受众不能接受。有些演员能够在顺应影迷期望的同时颠覆自己的形象,而有些则只能靠重复自己经典的表情和动作来迎合观众
  • 深入骨髓:电影是一种非常私密的媒介,它并不需要演员抑扬顿挫地讲话,或者动作夸张举止激烈;衡量一个演员表演的好坏,应该看观众是否获得情感共鸣。知道幕后花絮并不能提升观影体验,拿一部电影的原真性作卖点已经成了一种廉价的营销手段
  • 真实角色:演员最重要的就是把正确的外部表演和正确的内心表演结合在一起,只有还原出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表演才能从耍把戏上升为一种精神交流
  • 问题里的问题:评价演员的表演是影评人最困难的一项任务,因为好的表演看上去非常自然,它和现实中人们的生活方式、言谈举止完全相符,你根本无法用文字去形容

第三章 艺术设计

  • 背景作前景:影片的每一帧画面,都应在告诉你这些角色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和世界。如果把握不好,一部电影——尤其是时代片——很容易走极端,将所有带有时代特点的视觉元素一股脑儿地往电影里塞,使电影沦为纯粹的拼贴画
  • 艺术设计对观众的心理影响:即便艺术指导在努力追求极致的写实度和精确性,他们也不会忽略艺术设计的心理暗示作用;艺术设计并不只是搭建物理场景,还要传递重要的心理和情感信息
  • 多彩世界:每部电影的色彩方案都在向观众传递重要信号,告诉观众影片的基调、视角和情感目标
  • 角色视角:最好的艺术设计不仅能帮助观众理解主角的视角,还能进入主角的视角;观众既能欣赏角色精致优雅的外形,也会去想角色以这样的形象在掩饰什么,或者表达什么
  • 特写的难题:不管一部电影的演员造型多么亮眼,它都应该服务于故事,而不是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 人靠衣装:服装不仅能体现角色的阶层地位,还能传达角色隐秘的欲望和追求的形象。但是服装也能呈现电影明星最迷人、最具诱惑性的一面,让观众获得逃避现实的快感和感官上的愉悦
  • 视觉特效:精彩的视觉特效需要在想象力的基础上精心编排,但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时候,应该趋于隐形
  • 快感原则:艺术设计最基本的作用,是给观众带来观影快感,但是一部电影可以漂亮过头吗?那些让人看完就忘的电影,布景千篇一律,艺术指导没有为丰富角色内涵再做点儿什么

第四章 摄影

  • 以光为笔:低光摄影逐渐沦为一种可悲的套路;而有些导演,特别钟情于使用环境光线来打造画面的美感,但这项技术也正在走向过度美学化的极端
  • 中特写镜头的诅咒:中特写镜头(MCU)的泛滥造就了一种感情匮乏、视觉生硬的电影语言;斯坦尼康让镜头在场景中灵活运动,营造出一种流动感和即兴发挥的感觉;“真实电影”风格的晃动镜头代表着那个年代对真实性和自然性的追求,以及对艺术手法的不信任。真正高超的摄影和炫技还是有区别的,不管一部电影使用了哪些视觉花招,它都不能妨碍观众对影片故事和角色的关注
  • 黄金比例:“特写—特写—中景”的套路会冲淡银幕世界的真实性,但是很少有电影制作者敢于把镜头拉后,让演员全身出镜,在镜头中呈现彼此的情感关系;宽屏画幅不仅适合拍风景,用它来呈现画面的张力和运动要更有趣;方形画幅和第一人称视角画幅则聚焦在当下,让人看不到昨天和明天
  • 胶片的作用:颗粒感能赋予电影额外的内容和维度,但随着光化学处理技术日益先进,这种画面深度和充实感正在逐渐消失。近年来的数字摄影已经有了长足进步,通过“配光”能消除令人出戏的“视频质感”
  • 数字热潮:虚拟摄影向电子游戏取了不少经,它可以将观众带进任何一个视觉奇境
  • 3D是否鸡肋:在作者看来,3D并没有真正提升电影美学,它牺牲了漂亮的画面细节和色彩饱和度,却什么也没有换来

第五章 剪辑

  • 淡入效果:观众能否入戏是剪辑师的责任,从影片一开始,剪辑师就必须牢牢立住影片的背景、主角、情绪,并营造出一种连贯性和前进感
  • 剪辑的清晰性:对于结构零散、非线性叙事的电影来说,保证剪辑的清晰性最为重要,优秀的剪辑师知道怎么让角色在电影中“活下去”,他们很清楚每场戏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让观众理解角色的内心矛盾和情感危机;出色的剪辑还能保证象征意义的清晰性
  • 剪辑的节奏:剪辑师要能敏锐的判断出观众什么时候需要喘口气,什么时候可以接受更多的刺激
  • 电影会不会“显胖”:有很多电影通过节奏上的突变来达到戏剧化效果;简洁有力的叙事不是唯一的标准,有些电影尽管结构上笨拙不堪,但能通过一些冗余但富有真实情感的瞬间来弥补不足,这些“偏题”的瞬间反而会让人眼前一亮
  • 剪辑的情感冲击力:在没有对白的场景中,情感剪辑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观众和影片进行心灵上的沟通。细腻的剪辑能让一部电影从单纯的视觉之旅,上升为个人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 千刀万剪:真正大师级的剪辑不是追求“快剪”,而是无影无形
  • 最佳镜次:如果一部电影的剧本、表演和拍摄都很优秀,那么剪辑师要实现导演的想法就比较容易,反之,“往往剪辑最佳的电影都拿不到当年奥斯卡最佳的提名”

第六章 声音与音乐

  • 不知所云:声音设计背后所追求的艺术表达,不应以牺牲观众的观影体验为代价;声音在打造连贯性上的另一个作用,是让场景之间的转换更加自然流畅
  • 声音不说谎:写实的声音并不意味着“真实”的声音,实际上,不少极其逼真的声音都是“做”出来的
  • 循声定位:电影制作者可以通过声音来打造一个特殊的音响空间,传递地理、历史和心理信息
  • 以声动情:在引发观众紧张情绪上,很多时候是“无声胜有声”
  • 声如其人:带角色视角的,非剧情音的设计,也可以有效地营造环境和影响情绪
  • 声音还是噪音:很多时候,环绕声的运用陷入了“多即是多”的误区
  • 音乐之声:好的电影配乐应该陪着观众看电影,而不是帮助观众看电影;作曲家的首要任务是服务和支持银幕上徐徐展开的故事
  • 连贯性:反复出现的旋律和母题能让我们记起重要的情节点,有效地帮助串起整部电影
  • 灵魂音乐:和音效一样,音乐也能够帮助确立一部电影的视角,特别是当角色性格沉默、孤僻或者情感积郁,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时候,配乐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 情绪音乐:大部分作者喜欢的电影配乐都能够表现出克制,更多是让人去感知,而不是去听见;传统直白的音乐可以很好地传递情感,而有的时候,反直觉的配乐也能让影片超越它的特殊时代与背景
  • 人气歌曲:聆听大师电影作品中的配乐能成为一种享受

第七章 导演

  • 导演功力:有“功力”的导演(不仅仅是“能力”)都有过人的胆识和毫不掩饰的自信;有功力的导演都会把电影视觉和运动摆在第一位,功力还体现在对演员的把控和引导上
  • 红色还是绿色:品位是“一种审慎但绝不沉闷的平衡感”;导演能够通过自己的品位,赋予原本平淡无奇的电影出人意料的活力;但也同样应该钦佩那些愿意隐藏自己的艺术风格、追求克制、不露锋芒的导演
  • 电影视角:“局外人”导演的风格是置身事外,远远旁观,敢于使用各种艺术手法,毫不忌讳自己的作品有舞台剧感;“局内人”导演则努力为观众打造主管视觉体验,创造极其逼真和写实的环境,让观众获得沉浸感,对故事产生更深刻的共情和理解。最优秀的导演手法应介于这两者之间,私密而持重,客观但不冷淡
  • 私人电影:优秀的导演都擅长拍摄私人化的电影,即便没有参与剧本创作,依然能在电影中注入自己的独特风格,由此打造的观影体验,远比看着画面在特写镜头、中景镜头和主镜头之间来回切换有趣得多

附录 纪录片与真实事件改编电影

  • “艺术不是事实,但艺术能传递事实。” — 凯特·阿特金森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