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黑马厩镇的童年
母亲的呵护,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口吃,培养出读书的爱好,孤独,敏感,渴望被爱
他什么都读,从中发现了人生中的一项挚爱。这份感情带给他快乐与灵感,一方面促进了他非凡的叙事才华,让他对自己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让他愈发孤独。
第二章 圣托马斯医院
医学院,有条不紊的求学岁月,深谙隐秘之道,业余时间阅读写作,对患者有真正兴趣,首部作品《丽莎》发行,写贫民窟
伴着马车往来的喧闹,他穿过兰贝斯桥上的早高峰人群,下桥后拐进兰贝斯宫路,这才来到圣托马斯医学院。放学回文森特广场的路上,他会买一份晚报,读到六点半开饭为止。
上午结束后,毛姆会到地下食堂吃一份四便士的黄油司康饼,喝点热可可,然后到学生休息室翻阅日报。天气好的时候,他会拿着课本到外面的台阶上,不时远眺河对岸的国会大厦,真是赏心乐事。
第三章 本能作家
跻身上流社交,早期小说,性冲动是一大主题,对女性心理有深刻洞见
奥古斯都还有一次批评毛姆说话不合语法:“昨日散步回来,你说你渴了,要喝的(a drink)……绅士不应该说‘喝的’,而应该说‘饮品’(something to drink)。”
公爵问他:“你喜欢抽雪茄吗?”说着从口袋里掏出大大的雪茄盒。平常买不起雪茄的毛姆答道:“非常喜欢。”公爵一边选了根雪茄,认真检查,一边继续说道:“我也是。”点烟的时候,公爵又说:“我赴宴时总会把自己的雪茄带上。”接着,他把雪茄盒盖上,放回口袋里,最后说了句:“我建议你也这么做。”
第四章 白猫餐厅
开始写剧本,哥哥哈利自杀,追求“镀金少年”哈利·菲利普斯,巴黎同居,画家杰拉德·凯利,体会兄弟情谊,《弗雷德里克夫人》一波三折终成功
两人只能过着朴素的生活,能省则省,吃饭就在附近的餐厅和咖啡馆凑合。毛姆虽然不宽裕,却想宠溺自己年轻的伴侣,不顾一切地想让他开心。
第五章 英伦剧匠
剧作家毛姆成名,快乐,富裕,忙碌,一人四剧,和苏·琼斯不可救药的恋爱,标准绅士,沙龙宠儿,没有被怀疑是“两面人”
“我抬起头,正好看到落日照亮云彩。我停下脚步,一边观赏美景,一边心想:谢天谢地,我总算能单纯地看着太阳下山,而不用琢磨如何描摹了。”
毛姆喜欢极简的工作环境:观众席不开灯,舞台不要摆道具;他还喜欢单纯的同事情谊,喜欢点着煤油灯的拥挤的更衣室里发生的聊天嬉笑,喜欢“与一名剧组人员到旁边的饭店匆匆吃完午饭,四点钟再由女佣端来一杯苦涩的浓茶,配上厚切面包和黄油”。
评论家戴斯蒙德·麦卡锡对毛姆的戏剧有这样的评点:“它们愤世嫉俗的程度刚好足以令多愁善感的俗人既能乐在其中,又能感觉自己有一颗坚强的心;精巧程度又刚好能满足思想水平远称不上精深的伦敦观众。”
第六章 西莉
戏剧事业兴致消退,小说里的空间更自由广阔,《人生的枷锁》,汲取个人经历,情感澎湃,苏另嫁他人,与西莉·韦尔康纠缠,一战爆发,前往救护队,不用负责任的自由
在《人生的枷锁》中,“没有意义”这一启示带来的是巨大的解脱。“他的无足轻重变成了力量……因为,如果生命是无意义的,那么世界便不再残酷。”
第七章 代号“萨默维尔”
被韦尔康指控通奸,与西莉违心结婚,瑞士和俄国谍报工作,枯燥却也享受角色扮演,南太平洋旅行,热带风情令人心驰神往,重燃写短篇小说欲望,爱上杰拉德·哈克斯顿
南太平洋的岛屿有着伊甸园式的美丽,深蓝色的潟湖,色彩绚烂的植被,辽阔无垠的南半球天空,这一切都让毛姆着迷;但是,他对热带社会的风土人情同样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们是不一样的人……与我常年身处的环境里的人相比,他们更接近人性的本原。我的心朝他们扑了过去,就像多年前扑向圣托马斯医院门诊部里排队的患者。
第八章 面纱背后
婚姻围城,反映到《月亮与六便士》《面纱》中,天性渴望体面的表象,内心向往自由,喜好漫游,在观察中捕捉灵感
毛姆去世多年后,他的朋友、艺术史学者肯尼斯·克拉克回忆说,毛姆“经常讲起间谍生涯,他很喜欢那段日子。我觉得他是喜欢间谍生涯带来的人性洞见吧”。
第九章 游廊与三角帆船的国度
远东驻地官员生活的百无聊赖,家庭丑闻,沮丧生活中的隐秘,写进《木麻黄树》,家庭生活步入平静,和哈克斯顿再赴东方
他清楚自己的局限,完全懂得他是做什么的:宏观图景挑不起他的想象力,他感兴趣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身处异域,却要努力营造出令他们心安的平凡环境的平凡人。
他的想法、言辞、行动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旅程的最后一天,“阿基塔尼亚”号在瑟堡短暂停靠,两人就在此地分手,杰拉德上岸去了法国,毛姆则前往南安普顿,回归成家立业的体面男人身份。
第十章 分居
第三次远东之行,《阿金》,婚姻名存实亡,和充满危险气息的哈克斯顿相比,毛姆的品性一本正经
鸟儿被关起来后不吃饭也不唱歌,公主于是明白了:只能将他放走,不然他就会死掉。“自由去吧,”公主最后对他说,“我对你的爱足以让我放你享受自己的快乐。”
他写的是容易犯错的普通人,他了解他们,也理解他们:白人中产专业人士。当有人质问他为什么从来不写土民的时候,他答道,因为他不相信一个欧洲人能进入他们的内心。
第十一章 玛莱斯科别墅
和西莉离婚,此后对其记恨有增无减,玛莱斯科别墅,奢华又井然有序,但和书中世界相比,现实黯然失色,《寻欢作乐》,自传色彩浓厚,冒犯休·沃波尔
在某种意义上,玛莱斯科别墅集合了毛姆本性中的两面,一面是奢华、温暖和感官享受,另一面是艺术家的朴素和严格的自制。他的客人们睡得很晚,在泳池边悠游自在,毛姆却严格保持着一成不变的日常安排,任何事都不能打扰。
第十二章 哈克主人
剧作生涯作结,和杰拉德起伏不断,激情冷却,爱情的痛苦不是生离死别,是厌倦
有的时候,别墅里连着好几天乃至好几周没有社交活动,一个宾客都没有,毛姆心无旁骛地写作,也不管他;特别是阴雨连绵、冰冷的西北风整日刮个不停的寒冬时节。
第十三章 讲故事的人
丽莎结婚,无聊的加勒比海旅行,缺少南太平洋和马来西亚的浪漫刺激,《总结》回顾职业生涯,塑造了一个敏感脆弱的现实主义者形象,初访印度
他对人性有着非比寻常的认识,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告解神父,”雷蒙德·莫蒂默说,而且像告解神父一样,“他从不会大惊小怪”。
《总结》从头到尾(虽然未必总是有意识地)将这位作家塑造成了一位敏感脆弱、富有激情的男人,高傲,不受幻想蒙蔽,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而不是人们经常认为的犬儒主义者;一个选择独处的人(“我觉得社交活动让人很累……当我能躲开社交去读书时,我会松一口气”);一个拥有一定量的幸福感和大量的快活感的抑郁症患者。
第十四章 投身宣传
二战爆发,乘货船历经一个星期回到英国,前往美国当宣传使者,对好莱坞电影人厌倦冷淡,在南卡完成《刀锋》,杰拉德去世,悲痛万分
由于船上的人少了,毛姆相对自在了一些。上午,他盘腿坐在硬邦邦的铁甲板上读柏拉图;下午,他一个人打牌,看随身携带的两本小说中的一本,分别是萨克雷的《亨利·艾斯芒德的历史》和夏洛蒂·勃朗特的《维莱特》;吃过朴素的晚餐后,他也不管自己结不结巴,有人愿意听就给对方讲故事。
毛姆是一个最讲规矩的人,好莱坞随便、不守时的气氛令他沮丧至极:他准时来赴宴,女主人却刚刚上楼泡澡,可把毛姆气了个半死。演员的愚蠢和自以为是,电影从业者令人窒息的狭隘把他烦透了。“我没见着几个有意思的人,”他抱怨道,“他们和善好客……但我找不到人跟我谈我愿意谈的话题。这就好比除了糖果以外没有东西可吃。”
与当初在玛莱斯科别墅对安妮特一样,毛姆马上开始教诺拉做基础法餐。刚到帕克渡口不久,毛姆就第一次邀请道布尔戴夫妇过来吃饭。两位客人惊讶地发现,桌上摆的是法式洋葱汤、蓝鳟鱼、香橙鸭和完美的杏仁舒芙蕾,每一道都是由玛丽和星期日操刀,毛姆认真监督的成果,手艺相当专业。
第十五章 布隆基诺男孩
步入晚年,小说封笔,战后回到欧洲,爱仆艾伦陪伴左右,设立文学奖,做慈善,收藏现代画,被认为品味一般
毛姆在哀悼他死去的爱人,但也在哀悼自己的过去,哀悼那些与哈克斯顿共同旅行和冒险的岁月,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哀悼自己当年的笔力,将生活经历化为小说与故事的艺术冲动和灵感。“我生命中最好的岁月,那些我们共同漫游世界的岁月,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过去三十年里,我写下的全部作品都与他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复杂联系,无论是多么间接的联系,哪怕是手稿由他敲出这样的联系。”
毛姆给母校坎特伯雷国王学院的捐赠或许是他所有慈善活动中最出乎意料的一次,因为他在国王学院上学的日子过得很痛苦。不过,毛姆一直对那里怀有乡愁,怀念着灰白色大教堂向操场和古老校舍投下的巨大阴影。
第十六章 背叛
逐渐失去意识,艾伦挑唆父女关系,《回顾》中对西莉恶言相向
“最后一篇《脆弱的自然》将我带回了很久以前,对东方旅行几乎遗忘的回忆再次泛起。我感到振奋,同时又觉得悲哀。唉,过去的日子啊!”与过去相比,毛姆发现现在的日常生活毫无色彩;他越来越不安,越来越不满,有一段时间甚至打算卖掉玛莱斯科别墅,搬到伦敦或者洛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