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联书店
不温旧,焉知新。在北京要想以新再闯出一番来,不是易事。三联书店在过去两年里刷刷刷开出两家分店,又效仿台北诚品,推出24小时深夜书房,老古董总算踩在了新时代的步点上。
我去三联海淀新店之前,也算是有点小担心,因为不知道这瓶新酒,到底卖的是什么原材料。北京算是爱书人的天堂了,但书店的买卖不好做。十年前红极一时的光合作用走到了死胡同,单向街呢,精细有余,美中不足的是京味尽失。万圣据说大家都说好,不过也没有三联的胆识去开分店吧。三联的本址在美术馆后街,是不折不扣的风水宝地,紧挨美术馆和人艺,北京大学旧址也在不远处,在我眼里,这是东城的代表。书店分上下三层,布局上浓重的国营气息虽挥之不去,但气宇毕竟要比普通的新华书店大气许多,一进门沿着楼梯扶手“L”字形布局的几个书桌,摆放着各门类精选,足以让你驻足良久。沿着永远坐着看书的人楼梯到地下一层,入口处是几百年都不曾更换的三联自家出品,林林总总,如果眼睛够尖,你还是能找到许多年前读到的,林达,妹尾河童等等。那是一个不需要“梁文道们”来荐书和写腰封的时代。
说远了,讲那么多旧三联布局又有何用,海淀新三联只一层,是清华东门附近一家写字楼的底商,周边工科气息浓厚,同楼层有一家很大的咖啡厅,进去一看座无虚席,俨然周边学生的校外自习室,还有一家打着江南旗号的餐馆,排场不小的样子。
一进门,我就知道我没有来错地方,有一点是只有在三联书店里才找得到,安静,那种双目和思绪垂悬在书页上的那分安静,我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西单图书大厦自不必说,里面简直就是个不卖菜的市集,单向街里的人倒是不喧哗,但耳边总传来点木吉他或是其他乐器声。三联里的安静再古朴不过,像庭院里的松柏。
其实哪儿的三联里面都是坐满了人的,美术馆的老店是坐在下行楼梯上,海淀的新址干脆就在进门右手处设了一大片像音乐阶梯教室一样的弧形长凳,读者座于上,远远看去像电线上的鸟儿一样玲珑可爱。整个书店呈长条形,入口处照例是几尊书案码放着店家精选,后左转,两三条主要过道延伸开去,隐约能望见“巷尾”。左边的一侧稍微垫高了一层,主要摆放着中外文学。我从店尾走回店头,发现有几座小的立方体,上面只码放一至两位作家的作品,这引起了我的兴趣。顶头两座,左前方是莫言,右后一点是木心与陈丹青二人;中间两座,左侧是张爱玲和汪曾祺,右侧是林语堂和王小波,倒是很有意思的搭配。走到这里,最后两座上摆的会是谁?我不禁在想。余华?沈从文?然而结局让人大跌眼镜,左边一侧是竟是蒋勋,叹息之余,我看到了右边是冯唐,才稍微缓过一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