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事》是一部明快的法式小品,影片聚焦在伊莎贝尔·于佩尔扮演的一名中学哲学教师身上,讲述了这名已过中年的知识女性所面临的一系列危机:丈夫外遇,母亲辞世,子女日渐独立,而自己的精神追求也不断受到新思潮的冲击。生活的起伏一浪接一浪地涌过来,纳塔莉(女主片中名字)韧如芦苇一般地承受着,面对着,努力着,并进步着。这或许就是学习哲学,实践哲学给我们带来的?导演在片中把这个问题娓娓地抛给了我们。
影片节奏很快,每个镜头停留的时间很短,生活这本书一页一页不停地翻,像极了步履不停的女主本人。而她的情绪,心情,和波澜,在我们观众眼里也是稍纵即逝的。导演没有给我们太多静下来沉淀一会的时间,电影的配乐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段,想必也是一样的用意。音乐基本都在承上启下处,明显章节收尾的意味也很有仪式感,以至于每当乐声响起,我们都知道导演要强调些什么了,而纳塔莉的生活也将要翻开新的一页。
这部不过百余分钟的电影其实信息量不小,怕也是因为上述结构上的原因。此外,哲学老师在课堂上的讨论,大量对哲学素材的引用,草坪上的师生对话,母亲葬礼上的悼词,甚至夫妻间餐桌上的对谈里,我们都可以找到不少似懂非懂的艰涩句子。它们好像是一个第三人称的上帝在另一个平行空间对纳塔莉的现实世界做出的注解,其中有多少是导演刻意为之借人物之口发自己的声,或许也不那么重要了。然而也正因为这样的随意性,影片内容的丰满程度也被稀释了。
导演米娅·汉森-洛芙是法国名导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的现任妻子,曾是演员出身,在阿萨亚斯千禧年的作品《情感的宿命》中还和当时就已如日中天的伊莎贝尔·于佩尔同台出演过,但不久便转做《电影手册》的撰稿人,后来成了导演,如今仍年纪轻轻的她已执导了五部长篇作品。我自己对她不是很了解,但《未来的事》里浓郁的书卷气息,流畅的情节和运镜,以及恰到好处的情感流露,无不透着女性导演的细腻以及法国人独具的对知识,文艺和情怀的浪漫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