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雅尼克/斯蒂芬·图尔敏《维特根斯坦的维也纳》

第二章 哈布斯堡的维也纳:充满矛盾的城市

  • 对舞蹈病态的酷爱;表面上一派世俗华美、荣耀辉煌
  • 从艺术中获取的优雅和风度盖过了艺术的内在价值;那一代维也纳人是在一种浸透着“审美”价值的气氛里成长起来的

第四章 文化与批判:社会批评与艺术表达的界限

  • 克里姆特成立“分离派”;在新艺术中没有明确的东西,他们急于从流行品位的枷锁中逃离出来,并把介质的美妙精微之处更好地展现;
  • 建筑师瓦格纳设计的建筑色调浅淡,立面光滑,把纯粹实用性奉为教条
  • 装饰品成了一种歪曲物品的方式,它不再是一种修饰,反而以自身为目的了;在设计领域,路斯与工艺美术观念作战,他察觉到,这种把事实与想象混在一起的做法对两者来说都极为不利
  • 在路斯看来,当艺术既不受时间影响,又具有革命性的时候,它就是伟大的
  • 艺术的目的是把人们的注意力从日常生活的沉重和乏味中释放出来,并将其重新聚焦到想象和精神价值的领域,并以此启迪人心
  • 科柯施卡通过人的面部尤其是眼睛,以及双手,来显现其性格的映像;艺术家绝不能把他试图描绘的东西高喊出来,而是要引人浮想联翩
  • 勋伯格:严格遵守作曲法则才是作曲家自由的源泉;马勒:作曲不是为了制造愉悦的声音,而是为了表现作者的人格;自我表达与自我纪律是自然自发、相携而至的
  • 勋伯格的全部作品表现的都是对资产阶级唯美主义的伪精致复杂的抨击,有点像路斯的建筑学
  • 对霍夫曼斯塔尔而言,诗歌的目标是在自我与世界之间创造统一;科学家与感觉隔着一层,因为他们用数学而不通过口头描述感觉,而诗人则想方设法用透彻而精确的方式直接表达他的感觉

第六章 重访《逻辑哲学论》:一项伦理之举

  •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模型论,假设语言与现实之间存在充分的“同构”
  • 命题通过结构建立起与对象有关的情形的“模型”,命题的意思就是命题在符号之间表达的逻辑关系;名称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在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脉络中,名称才可以理解
  • 语言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本身就像其他不现实的考量一样,难以言传;命题能够建模,从而描述现实;然而它们无法同时描述它们是怎样描述现实的
  • 在科学中,我们想要认识事实,但在生命问题面前,事实并不重要;在生命中,重要的是能够对他人的苦难做出回应,这与恰当的情感有关
  • 《逻辑哲学论》表达的是某种语言神秘主义,这种神秘主义把人类生活中的头等重要之事归于艺术,因为只有艺术才能表达生命的意义
  • 维特根斯坦企图捍卫想象,抵抗理性的入侵,让自发的感觉免遭理性化的窒息;当理性为好人所拥有时,理性只是寻求善好的工具而已,好人之为善好并非出自其理性的功用,而是源自他对充满想象的生活的参与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