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时期 第一次人文主义
第十章 皮科·德拉·米兰多拉:人文主义的诞生
- 揭示现代人文主义根本原则的第一人
- 在过去,人的尊严来源于和那些超越于自己的实体和谐相处的能力,而皮科把人的尊严奠基在自由意志之上
- 人外在于自然,这种存在地位让人拥有了独一无二的能力:自由
第十一章 人文主义的肖像
- 人文主义三元基础结构:第一步,白板,“自然状态”,也是政治的零度状态。第二步,诉诸于主体,合法的政治权威并不参照自然秩序或神性秩序,而是来源于个人意志。第三步,重建,政治组织的出现使得个人意志得以实现,因而获得权力的合法性
- 黑格尔“拒斥实证性”的思想,摆脱所有实证性,也就是所有教条式的东西
- 他对荷兰的艺术作品评级很高,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人类的形象表现成如此这般,即日常生活中那些普通人被表现了出来
- 与笛卡尔主义分道扬镳: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我们不能仅仅通过演绎推理来进行科学探讨,实验方法是不可或缺的
- 启蒙时代是实验的时代,也是一个去游历、去观察的时代
- 进步观念和世界的祛魅是紧密联系起来的,自由和幸福,构成了启蒙主义时代乐观主义的基础
- 在人类历史上科学是第一个不分国界和社会阶层的普遍性知识
- 人文主义的两张面孔,托克维尔一方面谴责美国的奴隶制,另一方面又为殖民政策辩护,他将自己的国家观视为一项超验原则,即当一个进步优越的帝国统治其他国家时,它是有资格把人权收起来的
第十二章 康德时刻
- 《纯粹理性批判》:世界本身乍看上去没有任何秩序性,而正是人,科学家们,变成了给世界制定法则的主体,科学规律建立了现象之间融贯的、清晰的关联,现象间的组织结构不再是现成的,而是建构的
- 《实践理性批判》:“目的王国”的最高准则就是对人的尊重,这种尊重预设了一份个体自觉地付出和一种摆脱利己主义的精神意志,道德律令并不来自于自然,而是一项义务
- 《判断力批判》:人们通过反思突破自己的思想封锁线而达至对他者的理解,也就是说,从特殊的自我出发,到达更普遍的人性
第十三章 黑格尔和马克思:人文主义者还是解构主义者?
- 历史哲学的两个维度:意志和理性,唯意志论告诉我们人类朝着自己的理想目标有意识地创造历史,理性世界观告诉我们人类历史在因果链上独立运行,我们所处的历史并不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创造出来,毋宁说,历史是处于时间之外的
- 黑格尔彻底否定了历史
- 黑格尔认为在历史进程中展现出来的世界观形成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本身是脱离历史的,我们经历的每个时代都会展现出真理的一个侧面,“真理在于全部”,它是所有在历史上出现的哲学观点的总和
- 黑格尔历史哲学最后难以避免这样的结果,即“历史的终结”
- 马克思和黑格尔一样,认为时代前进的链条是不可逆转的,他进一步分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时间的矛盾,而这一矛盾触发了阶级斗争
- 但是,马克思有一个人很奇特的创发,就是他让历史的科学理论与革命理论融合在一起,前者强调人类的无意识,后者则预设了参与者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处境,这是有“冲突”的
第十四章 批判启蒙思想
- 对浪漫主义的批判:卢梭揭示到,启蒙精神容易把“实践中的自由”和“对人工修饰的痴迷“混淆,在矫揉造作的文化氛围中,他看到了把人类彼此隔离的那些东西,这也是他为什么赞赏大众节庆的原因,并极力批评剧院模式
- 雅各比和萨维尼反对大革命的历史主义,好的法律反映的不是历史进程,而是历史中真正存活下来的东西,法律法规中的人造性有僵化生命的危险
- 对普遍主义的批判:存在的许多维度在人文主义模式下被边缘化,人文主义价值观自称具有普世性,存在维度屈服于自然、社会以及社群的压力,要比我们想逃脱对理性的屈服更为严重
- 列维-斯特劳斯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判,只有不同的价值,没有可排序的价值,西方世界并不在乎他们对其他文明犯下的罪行,这让斯特劳斯感到愤怒
- 对进步的批判:技术理性远不足以解放人性,二十世纪的极权主义可以理解为启蒙运动以来人类的整体理性化过度膨胀的结果
- 来自生态主义的批判:第一股潮流,自然高于人类,第二股思潮是优先考虑人类,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第四时期 解构的时代
第十五章 叔本华:从悲观主义到幸福的艺术
- 在表象世界之后,还藏着另一个想望的世界,它无意识,意义缺席,这个处于表象后的想望的世界,实际上不知不觉地塑造了表象世界
-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时刻,第一方面,因果性本身并无原因,正是因果律的定义,让因果律陷入了无限倒退之中,我们对原因的追溯根本停不下来,叔本华说,科学解释总会在沙海里沉沦
- 第二方面,人类行动是无意义的,表象世界里之所以一切看起来都有意义,仅仅是因为我们从来不向自己追问意义的意义这样的问题
- 第三方面,这个缺乏意义和理性的世界只有煎熬和无聊
- 幸福的艺术:慰藉心灵的艺术,让我们从盲目的、非理性的、意义缺席的意志世界抽身;施行同情的道德,对所有缺乏意义和陷入痛苦的生灵抱有恻隐之心;通往平静之路的灵修
- 死亡只发生在表象的世界,意志世界并不存在死亡
- 然而,煎熬和无聊并不能穷尽我们与世界之间的所有关系,另一脉传统如皮埃尔·阿多,认为“我们生活着”这一简单的事实就是快乐
第十六章 尼采:过上最有强度的生活
- 尼采首先是一个反思人类技术的思想家,技术世界只想拼命繁殖出那些能够提高生产力的手段,并不考虑终极目的的问题
- 尼采重构了哲学的三大领域:他的知识论是反理论的,希望用“谱系学”来代替知识理论;他的伦理学用反道德代替传统的道德;最后关于救赎,尼采再一次与宗教的、形而上学的、传统人文主义的智慧相对立,而关心如何为当下的生命意志增肌
- 叔本华和尼采把科学当成一种与其他信仰相当的信仰之一,和其他非理性和无意识现象相比,科学的话语方式善于更精巧地隐藏其病症
- 在尼采看来,驱动权力意志的力量有两种类型:“反作用”力和“作用”力,前者的一个例子就是“真理意志”,整个科学史就是不断怀疑的历史,在《偶像的黄昏》中,尼采控诉苏格拉底“把三段论用成了一把刀”,反作用力是弱者的完美武装,他们难以通过积极地树立价值而获得胜利
- 作用力的典范不再是科学,而是艺术,尼采告诉我们,艺术家都是贵族,因为贵族是“毫不妥协地锻造价值”的人,他们都是各执一词、毫不妥协的神
- 尼采反对无政府主义,无论它是什么,反正肯定不是关于创造性和快乐的学说
- 尼采的伦理学强调对“敌人”的融合,在作用力的主导下,安置和握住那些反作用力
- 永恒轮回是一种没有幻像的关于拯救的学说,它是一种不包含惩治和义务的生活智慧,“如果你现在的生活方式让你想当下再活一遍,那么这就对了,这是一种义务——因为你无论怎样都会再活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