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鼓巷已经是个有点老套的景点了。前两次回国的时候都没有特意去这个地方,以至于现在回想起来对它的记忆还停留在出国前。今天出门时,在六号线上搜寻北京现在有趣的小巷和“网红店”,曝光率较高的是安定门附近的五道营胡同以及沿线的国子监街,虽然之前也去过但还是决定前往。地铁无法直达,于是选择从南锣鼓巷附近上地面,曲线绕到北边的安定门和雍和宫。
但误打误撞,结果这一个下午就只逗留在南锣鼓巷和鼓楼东大街一带了。
其实说来我还是第一次冬天来这条游人如织的小巷,由于是工作日,人流并不繁忙,一个人走在被小店和“树荫”包裹着的老街里感到十分舒适惬意。当然,冬天的“树荫”只有树干没有叶子,不过依然存在感十足,往往一抬头,你会发现黑压压的树枝分叉及其末梢肆意地向所有可能的方向延申,在天空蔚蓝色的背景下显得异常有活力。要我说,这番景象和盛夏时节同一棵树所展现的枝繁叶茂有着一样的生命力,或许更甚。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每次冬天回北京,我在压马路的时候都不自觉地被这些枯枝所吸引。
除了蔚蓝的底色,在我看来另一个和枯枝相得益彰的色彩便是北京特有的砖红色。虽然在胡同内部的房屋大多都是砖灰色,但在南锣鼓巷两头的地安门东大街和鼓楼东大街沿线上,很多老建筑都漆以红墙。湛蓝的天空下,一抹淡定的红色紧紧贴住地面,在它们的相接处,黑色的树干和密密麻麻的枯枝连接地与天,异常和谐和美妙。我想,这美学背后可能是北京冬天独有的萧索所致,以至于我们对这类明亮色彩的组合有更大地需求。但不管怎样,如果你问我北京的冬天是什么样子,我脑海中一定会呈现一幅这样的图景。
回到南锣鼓巷。和上次去相比,现在这条街无疑成熟和老练了许多。首先一大印象便是整洁和有序了不少,不再有它“年轻”时的那种莽撞和纷乱。北京第一拨网红店的代表文宇奶酪店仍然一南一北镇守着这条巷子,但早已见识过了世面的游人不再像当初那样蜂拥在店铺内,排着让人难以理解的长队。
这条街今天贩卖的东西和之前倒没有太大区别,民俗手工艺品,文创产品,各色小吃,一些有特色的服饰及其周边等等。不知道是人少的原因,还是心情所致,我进去的每一家店都让人感到一份沉稳和自在。店里听不到让人抵触的叫卖声,看不到太多殷勤相迎的店员,甚至连货品本身都似乎比以前更有格调了一些。每次付款的时候,店主都无一例外在玩手机,我们之间甚至连眼神交流都没有。她报出一个数,我乖乖地拿手机去刷二维码支付,整个过程一闪而过,颇有点走进亚马逊无人商店的感觉。在这个越来越个性化和强调个性化需求的年代,南锣鼓巷就这样以它后现代的方式继续与时俱进,保持活力。
如果说今天哪里收获最大,那么无疑是走出巷子之后横在面前的鼓楼东大街。我对这条街并不陌生,二中在东城区的夙敌——五中分校就坐落在这里。我也记得十分清楚这条路上有很多美味的小吃店,不过自己从未亲身品尝过——如果不算街尾的老字号姚记炒肝的话。
估计是受到南锣鼓巷红火的影响,鼓楼东大街沿线的各家小店(当然主要是卖吃的了)也”系统全面“地升了级,从品牌营销到店面装潢都不再是那个土里土气的老北京模样。这副新面目既保有了老城的味道和传统,但又焕发着几分新一代年轻人带来的文艺和独立气息,而且由于走出了游客密集的南锣鼓巷,这些店家少了几分“赚游客钱”的那副“嘴脸”,让人感觉更加实在。踏踏实实的鲍师傅糕点,只卖一种羊肉串的杨记烤肉,登上过“舌尖”的老长沙臭豆腐,可以喝到广东粥的潮汕火锅店,这些花几个小钱就可以让自己幸福感爆棚的地方实在是数不胜数。
沿着鼓楼东大街往西走,路的尽头就是鼓楼了。几天前在远处地平线望见的那个建筑就扎扎实实地竖立在眼前。我走到它跟前的时候已经四五点钟,夕阳西下,古老的红色楼阁在天边光芒的映衬下分外妖娆动人。当然,这里同样少不了前来“凑热闹”和“秀存在感”的树干和枯枝。不管是近处的,远处的,它们和谐地组织在一起,细致而有序地填满楼阁两边原本是光秃秃的天色留白。我知道夜幕不久后就要降临,在被黑夜吞噬之前,这些原本就魔性十足的枯枝似乎舞动地更为欢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