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圆》
p.20 假得那么动人,又冻得那么真切
p.31 日复一日循环起来像一板燃烧的蚊香
p.59 人生就是很难说的
p.62 四位老人安静得像四尊菩萨一样聆听着
人际邻里关系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展开,看似到头,实则不然,交代完这一个,下一个又登场。彼此之间的黏着关系,在岁月长河的洗刷下,反倒愈发光亮,历久弥新。情绪的堆叠也在这一个又一个人物交替登场之际推向顶峰,对生命的态度也由起初笔下的轻巧,逐渐演变为一份难以稀释的沉重。人生就是很难说的,当我们第二次这样说的时候,确实就很意味深长了。
《而吃菠菜是无用的》
p.75 他还是翩翩少年时,曾经憧憬过离开这里
p.81 人生在世真是有趣
p.84 有时又觉得谁就该来呢
感情的落魄,家事的膈应,事业的无成,所有的不顺堆叠在一起,不但没有撕心裂肺,反倒神奇地相互冲淡了彼此的浓度。再灰暗,也不过是一副百无聊赖,和那份坐飞机时童稚般的欢欣。也还是要过下去的啊。学会麻木地看待世事,可能才真正是前行的力量。
张怡微笔下有一份醒人的镇静,她用温和的笔触描写世故,却又不代言世故本身。生活的零碎,喜怒哀伤,都透着知性的温度和恰如其分的距离。直觉的敏锐不妨碍心怀的“愚钝”,也许背后也真就是愚钝和糊涂的,但这份犀利之下的温柔坦诚却也十分动人。
《哀眠》
p.90 我年纪渐长才逐渐领悟,那就是女人的爱
p.97 人与人的缘分总是长长短短
p.98 这样有节奏却无声的影像,简直是一曲漫长的挽歌
第三人称视角更能体现对人物的关怀,《哀眠》里则切换到第一人称的旁观,和主人公之间更紧密的情感纽带,让故事多了几分怨忿,生气,而不再是轻飘飘的怅然。笔尖的锋利,很适合描述看着自己闺蜜步入婚姻,并在婚姻中“消亡”的全过程。这个“哀”字淡淡地藏在题目里,也小心翼翼地躲在这份看上去有些激动的叙述中。所有的怒其不争,其实都是哀其不幸呀。
《春丽的夏》
p.103 凡事稍许想一想就宛若在文火煎着心,横竖里厢全是摆不平的人情世故、儿女情长
p.107 三年前我是个小老太婆,三年后我还是个小老太婆
p.114 想到这些无解之谜,春丽就突然觉得人这一辈子活着特别没意思,死了也没意思
p.118 所谓梦想就是她不得不在大夏天里发神经病一样翻过一座大桥去替他看店
p.122 在这片土地上,总没有那么大的空间装下电影里的美好情怀
p.127 他们家里都不是坏人,也没有特别大的余地选择让自己做一个多好的人……反正到夜里眼睛一闭,国泰民安
春丽这个形象把先前提及的百无聊赖进一步发挥到了极致,生活的腐烂像一直漏水却总也修不好的天花板,总是置气的邻居,和那每天早上出门时喧哗的儿童音乐,提醒自己三年前三年后都还是那个小老太婆。虽然已经努力做到不为这些纷扰所左右,但还是逃不出人情和生活变故里的阴霾。
这个故事也像剥洋葱一样,把百无聊赖剥开了一层,发现里面还是百无聊赖,没有任何本质的变化。到最后,连剥开这个动作本身,也成了百无聊赖的一部分,但也是从这一刻起,我们才开始体味到生活的真谛吧,“每天坚持活下去,都是一种本事”。
果不其然,在故事的最后一章,作者一点一点为我们剥开这一层层百无聊赖背后的光亮,哪怕是看似最微不足道的光亮,在理性思考之后也不得不肯定其价值,一笔一画写下来的岁月,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恩爱到头”呢?
《春丽的夏》这篇非常生动,里面的细节刻画贴切,代入感极强,而且从穿插故事的角度上讲全部都是有效细节,完全是一个由鲜活的人物串起来的对生活的投射和反思
《你心里有花开》
p.143 尤雅开心得不得了,说活了六十多年,第一次吃到儿子做的饭
p.145 那个突兀的两门衣橱……它特别茫然地伫立在此,满腹委屈
生命的尾声,两个因病床而结下一生情谊的女人再次相“相聚”在医院的病床沿,男人的缺席让这个故事多了几分凄楚可怜,和用眼泪浸润出的柔软。医院和病痛的意象不断在文章段落中“播送”,以一种赤裸裸的方式展现出来,告诉人们没有什么可回避的,或者是可以逃避的。这篇文字里张怡微收起了几分锋芒,不再用有些戏谑的方式去调侃生活中的不如意。苦痛就是苦痛,在它面前我们毫无遁形,也无法逃脱,只能任其生长成那副令我们满腹委屈的模样。
《奥客》
春丽又出现了,只不过这一次把场景搬到了照相馆,而她和何明也成了旁观者,和主人公老贾的遂愿者。角色的切换给予了我们更多空间去观察生活的全貌,何明对待工作的认真,春丽对丈夫的支持,都被我们看在眼里。作者对这种角色切换驾轻就熟,《小团圆》里的群像,上一篇里尤雅和雪雁的互相关照,再到先前被塑造成百无聊赖的春丽,在这里摇身一变,也通过成就别人实现了自己。人生就是这样,看似步履蹒跚地活着,实则脚下的路总还是越走越宽的。
《丰年记》
p.171 家里已经很久没有那么热闹了
p.173 太美好的一切都带着遮掩,转瞬即逝
p.175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我尚有机会保护我的家人
《丰年记》没有前面的几篇爽快利落,而是把大量信息精细地编织在人物对话里,需要读者去会意,从而才体会得到“我”的心路历程。也是由于第一人称的视角关系,文中流露出的感受都停留在事件的表面,因此并未有助于角色的丰满。故事更多的也是故事冲突本身。自身的家庭景况渗透到下一代的爱情权力关系链中,使每一个决定都纠缠着各方的意愿和坚持,在这些剪不断理还乱面前,“我”选择了对自己的坚持。“丰年”寄寓了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想象。
《呵,爱》
p.198 他丑得令人无法想象这样的人也曾拥有过青春
p.201 很难说我没有难过吧,可难过又有什么用呢
还是有一些稚气未脱的文字,作于2011年,属于张怡微早期的作品。也是与其他篇最不相似的一篇。全文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叙述了“我”与艾达的一次(应该也是唯一一次)“偷腥”,其中穿插了自己对家人感受的描摹,文字间一个典型的叛逆女生形象跃然纸上。而到头来,说的就是题目中“呵,爱”语气间的那份不屑和看穿,是一部年轻气盛的作品,但作者的文风脉络已现雏形。
《最慢的是追忆》
p.216 她已经无法回避这样的等待与煎熬
p.219 那些话,如果面对面,他们两个大概都是说不出来的
一个离婚再嫁家庭里的女儿,面对自己的母亲,新来的叔叔,和原本的生父,是张怡微短篇中反复出现的主题,连续三篇都是如此,上两篇分别是带男友和男同学进家门的“我”,这里则是连工作和男友都没着落的夏冰冰,如果说前面两篇着重描写的是“我”与出现在“我”的世界里的男人之间的关系,作为家庭破裂的拯救力量,这篇《最慢的是追忆》则借这“新男人”的缺席,聚焦家庭重组对子女带来的不可逆的伤害。这伤害不仅是心理上,还进一步上升到生理上,让人唏嘘感叹。
作者在本篇中对信息的交代更为晦涩,《丰年记》中还有一个具体的事件,这里则更多的为读者展现生活一隅,因为创伤的造成,及其之后漫长的煎熬,都深深埋在光鲜的表象之下的。日常中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不经意的习惯,实际上都会成为伤害的延续,而更可怕的是这些“施暴者“对此从不自知。和前两篇女性形象充满抗争的形象相比,本篇中的夏冰冰更多的是一副承受者的姿态,就痛感而言,只有《你心里有花开》那一篇可以与之相称。
《今日不选》
p.231 和升旗、当英烈、当干部相比,还是爸爸比较重要
依旧是小女孩和重组家庭,新爸爸和旧爸爸同时在场,但由于“我”(郑小洁)年岁太小,文章中的对这个主题流露的主观感受要稚嫩和直接得多,尿湿裤子,或者哭泣,直观地体现了小女孩在成人世界的感情暴力面前是多么不堪一击。
张怡微还是不写对话的时候更能展现出她文字的特点,滴滴答答将场景铺开,一副嬉笑怒骂的劲儿,却也不失严肃地跟你叙述些正经的道理,很容易就会被吸引进去。
《嗜痂记》
p.241 小闸镇的人都见过世面,虽然穷薄,但心肠通明,从容绝情
p.242 人生中有些十分没意义的事情,竟然永生永世都忘不了
p.251 她就心甘情愿地等着蒲月,好像一贯心甘情愿地慵逸地过活
p.256 时光流逝,许多重要的事情都会慢慢变得不重要
文章虽然是第三人称叙述,但却是不折不扣的童年视角,蒲月对小闸镇的回忆,对时间线和人物事件记忆的模糊,就是一个孩子看世界的心态,有些懵懂,也有成人世界里所不具备的敏锐。在这段不含杂质的回忆下,小镇上的世事变迁,那些来来往往的人物,都带着暧昧的对现实的隐喻,一个个浮现在我们眼前。
直到结尾反转之前,蒲月这个女孩和之前文章里的女性角色很有区别,同样是父亲“不在场”,但这个有缺角的家庭里却还是充满微弱的温馨,很少有剑拔弩张。仔细想想,一个情节设计上的重大区别便是母亲在蒲月呈现的这段记忆中仍是独守一人,唯一的男性角色阿峰,也更似一个兄长而非男朋友,不需要蒲月情感上高密度或者单向的付出。因此,小女孩对这段“单亲家庭”的回忆让人甚至浮想出一份田园式的美好。(实际上是后人指出的“女性沉溺”)
结尾将前文悉心堆叠起来的恬淡美好毫不留情地戳破,文章并没有交代之后如何,这个事件发生之后蒲月的成长轨迹又发生了哪些变化。但是结合其他几篇的内容,很多后果都是不言自明的。文章在这个时候中止,让笔下的蒲月停留在那个还没彻底长大的年岁,其实在残酷之下也是温情脉脉的。
结尾的反转让整篇文章化成一个巨大的谜语,回头来看,所有的后果皆由前因埋下,而初读时感受到的主观情绪也一转身成了“上帝视角”。原本以为是苦尽甘来的蒲月淡淡回忆最初的岁月,结果成为“命运的操控官”在书页背后淡淡告诉我们,该发生的还是会发生。
《我真的不想来》
p.273 现实远不如回忆禁得起深究,就像回忆远不如现实那般残酷
p.277 在课堂里讲的那些自由和谐科教兴国,竟都顶不上家里外婆一声轻柔的“磕头吧”
p.288 这究竟算是她的隐忍坚强,还只是没有人为她出头
p.308 她很想对父亲说些心里的话
p.310 他已经这样老,可他们仍然言不由衷,互相冷落
p.312 她知道小姨有苦衷,可难道她没有么
聚焦在一个“团圆”的场景是张怡微所钟爱,吃年饭,带男友上门,和这篇开头的拜膜。作者有意借用这些固有的仪式去营造一个每个人都要“刻意”地“不做自己”的奇怪场景,好让庸常生活中那些表面光鲜之外的东西抖落出来。在这些场景里,因为有传统习俗和权力的压迫,什么都是不能戳破的,有的只是顺从之下每个人各自的小心思,而这种别扭的姿态,也许也正是作者笔下总念叨的那句“也没什么不好”背后妥协的由来。
仍旧是一对母女独自面对生活风浪的情节设置,很多令人熟悉的细节,比如向父亲要钱,被外人告知家里自己不知道的秘密,母亲没有人帮着带孩子等等,这些都是深深植根于“我”记忆中关于童年和家庭的印象。
文章笔墨很多,开场全然聚焦在罗清清对这一家人的“看不惯”上面,并没有其他长文如《小团圆》《春丽的夏》一样通过轻盈的线索堆叠营造出“世情空间”。但随着情节的推进,即便是一个家庭里因岁月而积累起的错综复杂的羁绊,也可以复杂到有好几个维度。一场宴席就像投进水中的一颗石子,所有的纠缠和矛盾都由此逐渐化开,呈现在读者面前。
清清对母亲的保护欲,和《丰年记》中青青对自己家人的保护欲一脉相承,本篇通过更大的篇幅来描绘这份保护背后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烦闷,比《丰年记》里的单一事件要丰满得多。
读到后面,才渐渐感觉到这篇文章结构上的精巧和表达的完整度,通过一场仪式,两顿饭,一次会面展示了罗清清在家人面前所有的羁绊和伤口,而且随着情节和人物的铺垫一步步感情加深,怨忿到反抗再到柔弱和无可奈何,直至最后“我真的不想来”的宣泄,让人心疼,喘不过气来。
本文作于2007年,还可以看得到很多表达上不成熟的地方,比如辞藻的堆叠和对感情的过度渲染,情节的推动也有些像《呵,爱》里的精于设计,与开篇的《小团圆》相比心智还不够成熟,但构思和结构上还是很接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