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子东《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

第一部……1902—1916……

  • 1902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中国罕见的乌托邦幻想小说,作者的“士”“官”身份高度统一,因此议论多,概念多,文学价值不高;精英治国还是大众民主等政治议题在当时十分超前
  • 1903 李伯元《官场现形记》:晚清官场的百科全书;无差别的描写态度,好像人人都在做坏事,但人人又都有做坏事的理由;官场千奇百怪,文字却若无其事,不知是李伯元看得太穿,还是投时人所好
  • 1903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旁观者的第一人称,有选择的嘲讽,“怪现状”即虚假和骗局,感慨和嘲笑的同时其实自己也有牵连
  • 1903 曾朴《孽海花》:从知识分子的角度写官场,既是谴责小说,也是青楼文学,有十分具体的爱情描写
  • 1903 刘鹗《老残游记》:与李伯元、吴趼人见怪不怪不同,刘鹗的现实主义充满堂吉诃德式的浪漫精神;小说更关注官场和民间的直接利害关系,并揭示贪腐并不是官场的唯一危机(“清官之可恨,或尤甚于赃官”);20世纪中国最早的抒情小说
  • 晚清小说的焦点是官场,“五四”小说则更关心国人
  • 1912 徐枕亚《玉梨魂》:鸳鸯蝴蝶派和20世纪言情小说有意无意都在复制旧中国文学的“感伤—言情”传统,其真正关键不在情,而在礼

第二部……1917—1941……

  • 1918 鲁迅《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独异”与“庸众”,个别对抗多数,鲁迅小说反复出现的基本格局;狂人目睹吃人,进一步怀疑自己是否也吃过人,独有的忏悔意识;写阿Q和国民性,哀其被欺,怒其欺人,“奴隶变奴才”背后是:1)对奴隶生活的陶醉(剥夺后还剩一点,就十分欢喜);2)见狼显羊相,见羊显狼相;3)起来以后,也要有自己的奴才
  • 1921 冰心《超人》、许地山《商人妇》《缀网劳蛛》:早期“五四”小说,写国人应对屈辱的方法,《商人妇》忍耐,逃走,《缀网劳蛛》以德报怨,《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阿Q精神”,冰心坚持爱的信念
  • 1921 郁达夫《沉沦》《茫茫夜》《秋柳》:苦闷来自生理和国族身份危机(异乡“穷境”);《茫茫夜》的颓废,”生的苦闷“,《秋柳》传承晚清”青楼家庭化“小说传统,除去矫饰,拆穿这种传统性工业的道德包装
  • 1925 鲁迅《伤逝》:“五四”爱情小说,文人试图唤醒被礼教束缚的女性,象征对弱势大众的启蒙;同居后感情冷却,子君出走,象征(革命)“回到老路”,但也是一条死路
  • 1927 郁达夫《日记九种》:故意挑战社会习俗,“隐善扬恶”,对自我和人性的信任;这是后来从未有过的中国作家的心态和生态环境
  • 1928 叶圣陶《倪焕之》:不同于李伯元一视同仁,鲁迅纯粹白描,叶圣陶通过外貌写人物褒贬,后来很流行;爱情段落开端是鸳鸯蝴蝶派,后来如《伤逝》一样经历“五四”后的彷徨;通过主人公的恋爱、家庭、工作写背后的时代,现当代中国小说的一个典型格式
  • 1928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以女性角度,重新看见世界,看见女人,也看见男人,不以女性的性意识为羞为耻,大胆发现、承认、欣赏或抛弃男人的美
  • 1929 茅盾《创造》《动摇》:《创造》延续并反转了20年代爱情小说的启蒙教育模式,民众“被唤醒”以后反将启蒙者抛弃,在失败情绪中对革命的反省;《动摇》描写革命中的新官场,现代小说中罕见;早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男作家视角渲染的女性身体性感,“玩弄”和挑战男人欲望,等于抵抗“殖民主义凝视”?
  • 1930 沈从文《柏子》《萧萧》《丈夫》:水手无产者和风尘女的“男欢女爱”,不觉得他们谁在被侮辱被损害;丈夫的“屈辱感”,在现代中文文学中不是孤例
  • 1930 张恨水《啼笑因缘》:逼良为娼,社会固然有罪,但她也不是完全无辜,有别于左翼作家的“弱者无辜”;一男三女,民国时期对国家的三种想象,苦难现状(堕落的凤喜)、传统道德(会武功的秀姑)和现代文明(都市摩登女郎何丽娜)
  • 1930 刘呐鸥《游戏》、穆时英《白金的女体塑像》:新感觉主义,新式洋场小说,意识流;刘呐鸥的女性欲望书写参照殖民主义文学,时髦女性享受男性追逐;穆时英笔下的中年独身医生,写都市的繁华荒唐,人性的清醒迷失
  • 1931 巴金《家》:青年抒情文体,主张无技巧;四段爱情悲剧,一因为礼教,母命难违,二是阶级鸿沟,三强调迷信,四点出“家”里谁最大,细思极恐;每个人都在“忍辱负重的觉新”和“反叛任性的觉慧”之间做选择
  • 1932 吴组缃《官官的补品》:用第一人称写反面人物
  • 1933 茅盾《子夜》:比较欧化的长篇结构,几个人物群涵盖社会各阶级,包括工潮细节和充满“矛盾”的地下党,主线是民族资产阶级与国际资本势力的较量,吴荪甫是悲剧英雄;配角冯云卿献女,有别于李伯元、吴趼人的写法,士绅充满内疚,下一代却愚蠢麻木快乐之死;茅盾自己40年代以后再没有像《子夜》那样描述革命,是天已大亮,“子夜”过去了,还是看不见,不想看了?
  • 1933 施蛰存《梅雨之夕》: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写小说,潜意识和无意识;都市人的生活常态,在体制和家庭之间用第三种身份短暂挣扎游荡;走在马路上的男人,自以为拥有自由,其实职业和家庭早已植入无意识
  • 1934 沈从文《边城》:巴金、曹禺认为传统衰落是没有悬念的,沈从文却觉得乡土人伦秩序仍然美好,只是对在现代社会能否延续存疑;《边城》写对古老中国的悲壮信心,见义让利,亲情与爱情的抉择,善良的人好心合起来却办坏事的悲剧
  • 1934 老舍《断魂枪》:金庸笔下10万字可能还打不住的武侠故事,老舍剪成5000字短篇
  • 1934 萧红《生死场》:《官场现形记》的写法,全景式的细节堆砌,写老百姓在“生死场”,把材料加工成好像没有加工的样子
  • 1935 李劼人《死水微澜》:“一女多男”的“长河小说”,丰乳肥臀的故乡山河,政治党派斗争的时代变幻
  • 1936 老舍《骆驼祥子》:悲剧英雄,从奴隶到奴才,前面是外部压力主导,后来个人选择更多,“被侮辱者同时也在损害他人”,鲁迅后最重要的解剖国民性作品;好好学习,不一定能“天天向上”,动摇初心后是不是也必须走向犬儒、世故和合群?
  • 1938 张天翼《华威先生》:写新官场文化,讽刺一个官员很忙,看上去很重要,实则是怕失落
  • 1941 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第一人称叙事,夹杂现代性的知识分子视角;强调“我”在“霞村”,增加了解读的复杂性;“我”对贞贞既感动又难过,是对旧传统新官方的混合体不知所措,丁玲和延安的关系就像“我”和“霞村”的关系,认同,但也批判

第三部……1942—1976……

  • 1943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不是由上而下地以同情、感慨的态度看农民,而是试图自下而上地模拟农民的白日梦,用农民喜欢的评书故事体,把乡土文学改造成农民文学;从“五四”小说写“人”和国民性(民和官的共通之处)中走出,以“官”和“民”为主角
  • 通俗文学的特征:以情节主导叙事,人物善恶分明,大团圆结局;通俗文学的基本功能:先让读者迷醉白日梦,再提醒大家不可模仿,有一个道德的框架底线
  • 1943 张爱玲《第一炉香》《倾城之恋》:为上海读者制造的香港传奇,延续晚清狭邪小说传统(同样有社会批判功能),向“家庭青楼化”转折;写女人在城里堕落,不同于《日出》《啼笑因缘》,是“详前略后”;“五四”的爱情小说灌入太多启蒙内容,《倾城主义》写女人现实主义的心理,“觉悟”的降低却是女性主义创作的一个大飞跃
  • 1943 张爱玲《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和《阿Q正传》一样写“被欺欺人”,呈现女人和母亲双重身份的冲突,比反抗父权更加复杂一些,审母不会完全绝情;《红玫瑰白玫瑰》为张爱玲少数解剖男性的作品,只能做“好人”而非“真人”
  • 1945 孙犁《荷花淀》:独树一帜的抒情风格,表现劳动妇女的“灵魂美”,乐观来源于对自己乡亲和自己男人的信任
  • 1945 路翎《财主底儿女们》:欧化语言,大家庭格局长篇,不写阶级斗争,也颠覆老人腐败专制、青年痛苦反抗的进化论格局
  • 1947 钱钟书《围城》:方鸿渐和唐晓芙,两个人都很骄傲,分开由于偶然也是必然;孙柔嘉细腻温柔,“女追男”,写中国男作家的恐惧想象;人生的无奈和无意义成为作品的艺术意义
  • 1956 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延续又突破了中国官场故事的传统忠奸模式,刘世吾不是清官,也不是贪官
  • 1957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文艺评论,反对把写人当作反映现实的一种手段;世界观与创作成就没有必然联系,人道主义才是关键;人物的典型意义,不等于阶级性,一个阶级的人物只写成一个典型,文学性就消失了
  • 1957 梁斌《红旗谱》:北方农村的阶级矛盾引向政治斗争,主要人物扁平,次要人物反而更有生活色彩;将复杂的阶级秩序民俗矛盾,迅速概括为穷富矛盾与国共斗争的逻辑关系
  • 1957 曲波《林海雪原》:满足50年代国人对武侠文学大漠荒原的怀念;红色的武侠,人物善恶分明,没有转变和折中;读者喜欢“男二号”杨子荣这个粗豪型的英雄
  • 1957 吴强《红日》:军队里每一级都写,或详或略;大段文戏,透露总体绝对服从、局部暂时民主、人心斗志可以战胜物质条件和一直有敌人的“战争文化心理”;没有将反面主角张灵甫脸谱化
  • 1958 杨沫《青春之歌》:百年间只有在林道静的时代,“男人”和“人生”的选择合二为一,对革命的“恋爱”飞蛾扑火,无怨无悔
  • 1959 柳青《创业史》:50年代最具症候意义的作品,“过去”是土改,“现实”是互助组,“愿景”是生活幸福还是消灭私有制?发展导致不均和分化,但人人都无法为自己以后,也不爱劳动;大量现实主义乡村细节,实录了那个时代的梦幻与虚假
  • 1961 罗广益、杨益言《红岩》:集体创作机制的成果,新鲜的真人真事经过出版机器加工;关于人的信仰的启示录
  • 样板戏艺术价值来自民间文化中的某种隐性结构,如“一女三男”角色模型,道魔斗法,和民间侠义的审美趣味

第四部……1977—2006……

  • 1977 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无心插柳的人物谢惠敏,划出“伤痕文学”与“文革”文学的界限,错在究竟是错听了“四人帮”的话呢,还是错在不该只听别人的话而自己不思考?
  • 1979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一个忠厚老实的农民,辛苦30年仍然盖不了自己的房子,写几十年的政治实验对普通农民生态的影响;《陈奂生上城》是当代官员故事的早期样本,干部常常好心办坏事,既关心农民又伤害农民
  • 1979 茹志娟《百合花》《剪辑错了的故事》:“新婚被子”象征民众与革命的抒情关系,发展到放在“大跃进”下的比较拷问,质疑革命如同变戏法,和戏法变给谁看?把《创业史》和“三红”剪辑成时空错乱的历史画面,反思几十年伤痕的源头
  • 1979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张弦《挣不断的红丝线》:爱情重新作为文学主题,两位追求恋爱自由的女主角,对象都是高干,或苦恋不成,或想逃离权势而不得,写恋爱与革命之间的矛盾;但爱情故事始终与革命和权力有关
  • 1979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改革文学”的代表,描述新时期的官场斗争,好官要做事,上面也要有人
  • 1980 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叙述精致,自然融贯在平淡的描述中,喜用简单数字,短句;不写时代政治,只画希腊小庙般的人性,周作人散文风格和沈从文乡土梦幻的结合;歌颂乡土风情,描写乡女多情、风俗开放,对后来寻根作品很有影响
  • 1981 古华《芙蓉镇》:描写“十年”过程比较完整,甚至写到运动前的“四清”,复杂的形势斗争简化为善恶分明的道德对抗,契合当时民众的心理需要,渗透了国人想赶紧解释并摆脱、忘却这段灾难历史的集体无意识
  • 1981 韩少功《飞过蓝天》、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张承志《绿夜》:80年代初知青小说的三个阶段(在乡下想回城;在城里怀念乡下;再到乡下,梦境破灭),但农民都是虚的,乡村只是背景
  • 1984 阿城《棋王》:“寻根文学”第一批代表作,《棋王》《红高粱》后,当代文学才出现能在艺术上与三四十年代对话的小说;不再描写怎样革命、为什么革命,而是写革命中普通人的吃饭下棋;文字上不同于革命浪漫主义,也有别于欧化文艺腔,是经得起推敲的当代白话;棋与生,就是精神与物质在人生中的关系,“为棋不为生”,“生不可太盛”
  • 1984年杭州会议,到会作家对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已有共识,既然要少写政治,又要面对社会,另一选择就是多写“文化”
  • “寻根文学”三个不同路向,检讨当代革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挖掘当代政治运动在民族心理上的深层根源,在当代文化和人的精神困境中寻找“种族之根”
  • 1984 张贤亮《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写劳改的饥饿与春梦(也是饥饿);装饰欧洲文化符号,骨子里充满传统士大夫的落难情怀,依然编织“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梦想;“废人”复原,男女之争,隐喻读书人与民众关系
  • 1985 残雪《山上的小屋》:“先锋文学”;山上的小屋,象征世上的理想,也是山下人们在困境中的绝望幻想
  • 1986 史铁生《插队的故事》:抒情充满诗意又极其现实,心态坦荡透明,昔日天真浪漫,也不忘其中的艰辛残酷;同时写农民生态,“五四”以来知识分子和农民两条文学主线,终于在当代知青小说里真正同框
  • 1986 张炜《古船》:家族间恩怨情仇,贯穿“土改”“大跃进”“文革”和“改革开放”初期四个历史阶段的阶级关系、社会秩序的复杂变化;反派形象刻画深刻,出身贫苦不一定是好人,儒雅的文人也会是恶霸;“土改”描写中的过火行为有弦外之音
  • 1986 莫言《红高粱》:最早将文化寻根和现代派技巧结合起来重新书写“革命历史”,在传统阶级力量中加入土匪,复兴侠义文学
  • 当代小说不是城里人下乡,就是乡下人进城
  • 1986 路遥《平凡的世界》:描写“革命”和“改革”的交接部位,“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强调年轻农民想离开乡村或改变乡村;大量写实细节,结尾浪漫,代表乡土价值在进入城市后依然存在?
  • 1987 马原《错误》:“十年”中国故事的另一种讲法;复杂的叙述圈套,不是存心抽取关键细节,而是“因为确实不知”,曾几何时,“文革”因果,军帽与暴力,这中间真有逻辑之链吗?
  • 1987 王蒙《活动变人形》:引领潮流,借民国故事检讨革命教训;象征革命的儿女一代对父母的“审判”,对“封建”母亲感情复杂
  • 1987 王朔《顽主》《动物凶猛》:“痞子文学‘,揭破假模假式的崇高,提倡“消极自由”;主人公从模拟到真的变成流氓,人性在特殊环境里变得像动物般凶猛
  • 1988 杨绛《洗澡》:详细记录”三反“,中年人谈出身,曝私隐,被扣帽子,成为”人民“,年轻人围观喊口号,是没有名字的看客
  • 1988 铁凝《玫瑰门》:“文革”中同一个屋顶下的阶级矛盾,暴力对抗是表,虚假和解才是日常的生存状态
  • 1993 陈忠实《白鹿原》:20世纪“中国故事”的前半生,比任何一部现代作品都更加正面歌颂“族权”,乡村秩序下与“政权”“神权”互相制约;“士见官欺民”的基本模式,但“士”不只一类,“官”又有几种,“民”也不是一个整体概念,书写出复杂的民国阶级斗争历史
  • 1993 余华《活着》:采用一种农民能说的文艺腔,由几十个用故事抒情的细节连贯而成(如福贵凤霞互相伸手摸脸的细节),只写现象不找背景,只列细节不寻原因,厄运不断,但没有坏人,突出“苦难”和“善良”
  • 1993 贾平凹《废都》:自然主义,“家庭青楼化”,潜意识里满足中国男人的旧梦,自己喜欢的女人们彼此像姐妹般相处,冗长午饭是主人公短暂的黄金时光;只有“无差别”没有“批判”,只见坏事,不见坏人;佩服作家的道德自信,敢于-写人生的无聊
  • 1994 王小波《黄金时代》:以性写情,以肉写灵,延续知识分子精神自省的传统,追求“消极自由”,特定时代的人,最后只剩下赤裸裸的身体反抗,人欲就是天理
  • 1996 王安忆《长恨歌》:当代世情小说代表作(男作家角度《废都》);“评论叙事”,重复具象解释抽象,不为看清事物,而是将女人和城市写得更暧昧矛盾;王琦瑶性格随时代变化,前两个阶段又分明写上海(40年代虚荣繁华,五六十年代困苦磨难)
  • 2006 刘慈欣《三体》:将独特的中国话题转为世界与人类的某种困境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