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比较政治学30讲
第一章 全球视野
比较政治学中的比较不是“内容”,而是“方法”,作者主张用“比较的视野”去看待政治学问题。
国家能力是发动机,民主问责是方向盘,没有好的发动机,一辆车根本跑不起来,但是光有很厉害的发动机,不听民众指路,最后也很有可能开下悬崖。
相比于渴望民主,人们更加渴望安全和秩序,1950年以来民主的广泛传播,并不仅仅是因为人们的渴望,而是因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恰好是一个民主国家。
过去几十年制造业的转移并非一个笼统的“发展中国家”现象,而是一个“亚洲现象”,全球化给资本家更大的市场,但同时让工人阶级面临更大的竞争。
第二章 政治转型
政体转型就是抢人饭碗,本就不会一片祥和,当很多人对当代民主转型的艰难表示吃惊时,真正令人吃惊的,其实是居然这么多人认为它不应该如此艰难。
民主和自由并不伴生,前者关于如何产生执政者,后者关于如何限制执政者,“不自由的民主”比比皆是,法国大革命中,卢梭的“客观真理论”和“公共意志”为其埋下伏笔,它以美德的名义否认人性的局限,以“公共”的名义取消社会的多元。
民主制度天然具有自我倾覆性,克服社会撕裂是民主转型的下半场,它比上半场(推翻威权政府)还要艰难,世界上没有“偶然的民主稳固”。
南非的软着陆体现了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胜利者的宽容,失败者的耐心,从来都不是理所当然。
第三章 国家建构
中国的经验表明,国家能力来源于战争和文官制,暴力的集中化有助于暴力的减少,强大的征税能力是提供良好公共服务的前提,文人当政抵御“封建回归的离心力”,科举制完成对社会精英的驯服,防止权力走向分散化的天然倾向。
美国的经验表明,governance并不等同于“政府”,它也可以来自社会自身,其国家能力本质上是民间活力和个体创造性的溢出效应。
第四章 政治文化
观念从何而来?“政治机会”理论认为,哪里有反抗的机会,哪里就才会有反抗。
参与精神是民主稳固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泰国民主的崩溃,问题恰恰出在泰国人太有政治参与精神,街头逻辑倾覆选票逻辑,是新生民主崩溃的一种常见模式。
“文明冲突论”(1. 政治文化存在差异;2. 全球化加速文明间的冲突)可能是个过时的预言,当代国家的政治文化越来越被其政治制度或经济水平塑造,而不仅仅是被历史所塑造,文明的冲突很多时候其实是利益的冲突。
第五章 政治经济
真正重要的是贫穷问题,而不是不平等问题本身,我们真正想要的,不是“向下的平等”,而是“向上的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