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伍德《最接近生活的事物》(蒋怡 译)

第一章 为什么?

自由 vs. 审查

小说见证另一个人拥有的自由,像有一个同伴向你吐露心声,但我们在相互分享的同时也在相互审查。

隐私

阅读小说是一件极其私密的事情,我们在窃取虚构人物泄露了的隐私,但他们不出声的独白,似乎也迎合了我们自己未完成的想法。他们泄露了隐私,变成了我们更为私密的隐私。

思想 vs. 行为

虚构人物生活在小说里,而不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观察会慢慢远离道德的审判,走向亲近、同感、怜悯与共通。

世俗模式 vs. 宗教模式

小说的世俗冲动是朝向扩展和延伸生活,它把我们生活中的事例扩展成一幕幕的细节,努力把这些事例按照接近于真实时间的节奏放映。在永恒视角下的观望中,作为死亡的生活已经被不经意地赶走。

但是,小说的宗教模式提醒我们,人生受到死亡的限制,人生就是在等待死亡。小说让我们正式地看到虚构人生的起始与终结。它把现在变成过去:虽然我们在故事里是往前进,但整个故事已经是完整的了。

在这种意义上,小说既是伟大生命的赐予者,也是剥夺者——不仅因为小说故事里的人物通常会死,更重要的是,即使他们不死的话,也是已经活过的人。

第二章 严肃的观察

富余 vs. 失望

一个真实的故事不会结束,但它会令人失望,因为它的开始与结束不是由它自身的逻辑决定的,而是由故事讲述者强制的形式决定的。

细节

一个故事的生命在于它的富余和细节,细节虽不是栩栩如生,却是不可降解的:它就是事件本身。细节永远是某个人的细节,不可复制和被转述。

看见 vs. 观察

一幅画了树的绘画展现的不是一棵树,而是被观察的一棵树。每一张伟大的描画树的画像与每一张以前的描画树的伟大画像之间都有联系。

第三章 物尽其用

审美

“伟大”需要被挑拣出来,拙劣或无聊的书需要我们来指认并筛选出去,但审美的等级制是流动无常、带有个人色彩且怪异的,它随时可以修正,也很有可能会略微不合逻辑。

分析 vs. 描述

批评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叙述一个你正在读的故事的故事,许多优秀的评论都不是特别分析性的,而是充满激情的重新描述。

第四章 世俗的无家可归

无家可归 vs. 离家不归

拒绝回家是从反面肯定了家这个概念,或许也是失去家或没有家的结果,在新世界安了家,但它并非家园。即使住了那么多年,与所有的一切却只有努力维持的距离而已。

被放逐者 vs. 小说家

被放逐者的新世界是不真实的,它的非现实性与小说相像,小说是“超验的无家可归”的伟大形式。看着孩子作为美国人长大,就如同在阅读或创造虚构的人物一样,他们当然不是虚构,但他们的美国性有时实在不真实。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