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泰勒《现代性的隐忧》(程炼 译)

副标题:需要被挽救的本真思想

中文版导言

  • “人天生是政治动物”:先在于社会群体的独立个体是一种观念,它并不是对人的境况的“真实历史描述”,而是一种建构出来的“自我理解”
  • “对应论”:古代世界有大量自然秩序与社会秩序的对应,等级制度之所以能成为规范性秩序,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想象中,它符合宇宙事物本身的结构
  • 超验秩序的解体(“世界的祛魅”):现代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却也陷入了空前的意义迷失,在世界祛魅之后,人们不再能够将自己与超越自我的更大视野相伴随
  • “本真性”的理想:现代文化中亦有一种“道德理想在起作用”,虽然这种理想在当代社会中可能体现为低劣扭曲的形态(“生活被平庸化和狭隘化”),但它本身是值得肯定和捍卫的
  • “无可逃离的视域”:事物是否重要、是否有意义,必须针对一个背景而言,这个背景框架在人类活动最基本的方面界定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有意义的,并塑造了我们的“道德与精神的直觉”
  • 单独的“自我”实际上并没有独自赋予或创造价值,那些看似高度自主的价值决定,背后往往是有渊源和来路的,是由许多经历和故事造就的,是在关系中形成的

第一章 三个隐忧

  • “柔性的”专制主义:在温和的、家长式甚至民主的形式下,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原子无法控制“巨大的监护权力”,对此仅有的抵御措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政治文化(人民看重参与诸层政府,也看重参与自愿团体)
  • 政治自由的丧失:种种非人格的机制可能会减少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自由度,但政治自由的丧失意味着即使留下的选择也不再是我们作为公民所做出的,而是由不负责任的监护权力做出的
  • 现代性的三个隐忧:意义的丧失、道德视野的褪色,在欣欣向荣的工具理性面前,目的的晦暗,和自由的丧失

第二章 口齿不清的争论

  • 中立的自由主义:本真性文化中的人们支持一种自由主义,即一个自由社会必须在什么构成一种好的生活的问题上保持中立,这个理论的结论是将关于好的生活的讨论放逐到政治争论的边缘地带
  • 其结果是一种特别的口齿不清,对现代文化的构成性理想之一欲说还休,这个理想的反对者们轻视它,附和者们无法谈论它

第三章 本真性之源

  • 对何对何错的直感:理解对与错不是枯燥的计算,它扎根在我们的感受之中,道德,在一种意义上,具有一个内部的声音
  • 自决的自由:只有我自己决定什么东西与我有关,不被外部影响左右的时候,我才是自由的,这个标准超越了消极自由(我不受他人的干扰,自由地做我想做的事情)
  • 建立在公意基础上的社会契约国家:因为公意是我们共同自由的形式,所以它不容忍以自由的名义的任何对立
  • 自我接触:与我自己内部本性的接触,它正处于危险之中,部分由于有压力将我们推向外部服从,也由于在对自己采取一种工具态度时我可能会失去倾听这种内部声音的能力
  • 我们的每个声音都有其自己的东西要说出来,我不但不应该让我的生活符合外部一致的要求;在我之外我甚至不可能找到我据以生活的模型

第四章 不可逃避的视野

  • “重要的他人”:我们总是在与重要的他人想在我们身上承认的那些特性的对话中,或者在斗争中,来定义我们的同一性(Identity),人类心灵的起源不是“独白式的”,而是对话式的
  • 在孤独艺术家的情形下,作品本身式讲给未来听众听的,听众或许仍是被作品本身创造出来的
  • 本真性文化滑向柔性相对主义:价值主观主义假定,事物自身并不具有重要性,它们有重要性,是因为人们认为它们有,所有可能的选择都同样有价值,并且正是选择带来了价值
  • 但这隐秘地否认了一个预先存在的、有关重要性的视野的存在,在选择之前,某些事物式有价值的,另一些有较少的价值,更有一些事物根本无价值
  • 作为理想的自我选择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某些选择比别的更有意义

第五章 对承认的需求

  • 私人层面,一个原发的同一性受制于重要的他人给予或扣压的承认
  • 社会层面,同一性形成于开放的对话中,而不是由预定的社会脚本所塑造的,民主社会的到来虽然并未完全驱除决定一个人同一性的社会地位因素,但我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和交流来赢得承认
  • 共享的视野:平等承认不能嘴上说得好,除非共享更多的东西,否则我们并不真正共享一个对平等的理解,承认差异,要求一个关于重要性的视野

第六章 滑向主观主义

  • 自我满足感:自我中心的形式倾向于将满足感集中在个人身上,使得他或她的周遭人士成为纯工具性的,它们倾向于将满足感仅仅看成是自我的,忽视或者弱化来自我们自己的欲望和意志之外的要求
  • 审美:对美的欣赏给予我们一种统一性和完整性,它们超越了道德和欲望之间的斗争在我们身上的分裂,这种完整性不同于道德成就,它高于后者,因为它完全吸引住我们,而道德不能
  • 对惯例的反叛:本真性涉及原发性,它要求对惯例的反叛,标准的道德本身经常被看作与沉闷的惯例不可分离
  • 选择造就意义:在一个意义视野变得更微弱的平庸化的世界里,自决自由的理想逐渐展现出一种更强劲的吸引力,即使其他所有资源消失了,通过让我的生活变成自由的演练,选择似乎可以造就意义

第九章 一个铁笼?

  • 阵营分派不一样:某些对自我实现伦理持批评态度的人是技术发展的大力支持者,而许多深陷在当代本真性文化中的人,共享着关于父权制和土著生活风格的观点
  • “铁笼”图景中有大量真知灼见:现代社会把我们推到原子主义和工具主义方向,既通过让我们难以在某些情况下限制它们的统治地位,又通过产生一个将他们理所当然地视为标准的观点
  • 工具理性带着其丰富的道德背景来到我们面前,它绝不仅仅是一种过分发达的主宰本能武装起来的,然而,它似乎太过频繁地服务于更严格的控制和技术统治的目的

第十章 反对碎片化

  • 不需要官僚国家?:如果政府大规模地从经济中撤离,稳定和效率也不可能延续,而自由能长期在一个真正野蛮的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无法消除地不平等和剥削所孕育的竞争地带得以延续,是令人怀疑的
  • 碎片化:危险的东西并不是现实的专制控制,而是人民越来越不能形成一个共同目标并落实它
  • 以法决事:有关权利的司法裁决容易认为是全或无的事情,权力这个概念似乎要求完整的满足,如果它不是,就什么都没有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