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以“置身事内”为轴,讲述政府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作用。第一章讲外部性,权力下放和央地博弈,第二章从财税改革切入,为“土地财政”溯源,第三章聚焦城投公司和“土地金融”,第四章描述政府在工业化和产业升级中的积极作用。第五章指出贫富差距与人口和土地不自由流动密切相关,第六章讲企业债和银行为主要债权人的系统风险,第七章点出国际贸易失衡源于国内结构失衡,第八章重申“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第一章 地方政府的权力与事务
权力下放多少与外部性大小有关;城市内部对公共服务需求不同,撤县设市加强地方独立性,或撤县设区扩张城市,发挥规模效益
“混合经济”体系,政府深度参与大多数生产与分配环节(土地、资金、劳动力、科研、政策等)
第二章 财税与政府行为
“财政包干”调动地方积极性,但削弱了国家的财政能力,由此催生分税制改革
成功的政策背后是成功的协商和妥协,而不是机械的命令与执行。
增值税在生产环节征收,刺激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尤其是重资产制造业
2001年所得税改革,中央财政进一步集权,地方靠土地转让收入(“房地产财政”)补贴工业用地,推动制造业;城市化造成住宅用地不足,房价飞涨,带动地价飞涨
第三章 政府投融资与债务
将土地的未来收益资本化(“土地金融”),经济一旦放缓,债务累积成为沉重负担
第四章 工业化中的政府角色
京东方:政府帮助本土企业进入复杂度很高的行业,借学习效应、规模效应和技术外溢,迅速提高本土制造业的竞争力;扩张阶段,地方城投公司入股和委托当地银行提供贷款(“扩充资本金+银团贷款”融资模式)
“重复投资”导致产能过剩,不过不总是坏事,加剧竞争和带动工业化,关键是要有退出机制,政策退出和低效企业破产退出;“工业化”最核心的一环是把农民培训成工人
产业引导基金的体制性困难,地方财政是招商引资工具,但资本无边界
第五章 城市化与不平衡
实现地区间人均上的均衡,要让劳动力自由流动,和农民所有土地自主转让(重庆“地票”)
第六章 债务与风险
“储蓄过剩”,东亚国家大量借钱给美国,美国富人的储蓄实质上借给穷人,成为他们的债务(富人的余钱通过金融中介流向房地产),并未导向实体企业
第七章 国内国际失衡
对外贸易失衡是对内结构失衡的延续,消费不足,过剩产能向国外输出
第八章 总结:政府与经济发展
“瓦格纳法则”,国家越富裕,民众对政府需求越多,政府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越大